
大连造船厂(现名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造船企业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 1898 年沙俄东清铁路公司造船所,历经百年发展,已成为集军民用船舶、海洋工程、高端装备于一体的全球领先造船集团。以下是其核心业务与技术实力的全面解析:
一、军船建造:国防重器的摇篮
航母建造核心力量 大连造船厂是中国航母事业的奠基者,完成了辽宁舰(由苏联 “瓦良格” 号改装)的现代化改造,并自主建造了山东舰(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目前,大连造船厂正推进004 型核动力航母的建造,该航母预计采用四条电磁弹射器,满载排水量达 11 万吨,可搭载歼 - 35 隐身战斗机、空警 - 600 预警机等先进舰载机,技术对标美国 “福特” 级。
驱逐舰建造主力 作为 055 型万吨驱逐舰的主要建造单位,大连造船厂已完成第一批次 8 艘的交付,并正在批量建造第二批次 8 艘,预计 2028 年全部服役,届时中国海军将拥有 16 艘 055 型驱逐舰,形成全球最强大的驱逐舰舰队之一。其建造的 055 型驱逐舰配备综合射频系统、112 单元通用垂发系统,具备反导、反舰、反潜等多任务能力,被西方归类为巡洋舰级别。
海洋工程装备突破 在浮式生产储卸油船(FPSO)领域,大连造船厂建造了全球首艘 M350 型 FPSO “Bacalhau” 号,日处理原油 22 万桶,储油量达 200 万桶,技术覆盖深海油气开发全流程。另一项目 “Errea Wittu” 号 FPSO 采用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储油能力同样为 200 万桶,成为圭亚那 Stabroek 油田的核心装备。
二、民用船舶:高端市场的领军者
绿色船舶技术标杆
LNG 双燃料动力船:2024 年交付的 16000TEU 集装箱船 “玛利亚克里斯蒂娜” 轮配备全球最大 B 型 LNG 燃料舱(13000 立方米),采用双燃料主机和废气经济器,能效设计指数(EEDI)低于基线 百分之65.5,满足国际最严环保标准。
甲醇与氨动力研发:2023 年承接全球首艘甲醇双燃料 VLCC 订单,预计 2025 年交付;2024 年联合大连理工大学完成国内首艘氨动力港口作业船建造,氨能替代比例达百分之九十一,尾气排放符合国标。
特种船舶创新 2025 年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签署 33000 载重吨甲板运输船订单,这是大连造船厂首次进入日本高端船舶市场。该船专为海上风电设备和石化模块运输设计,采用宽甲板和高载重能力,计划 2027 年交付。
超大型油轮(VLCC)主导地位 大连造船厂是全球 VLCC 建造主力,2024 年获得希腊船东 4+2 艘 LNG 双燃料 VLCC 订单,单船造价 1.4 亿美元,技术融合绿色动力与智能管理系统。其 VLCC 产能占全球新签订单的百分之二十七,生产计划已排至 2028 年。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数字化与智能化 采用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如 AM 技术)和激光跟踪测量,实现船体精度控制与建造效率提升。例如,FPSO 项目通过预舾装率和舾装完整性优化,显著缩短建造周期。
绿色制造体系 开发以 LNG、甲醇、氨为燃料的双燃料船型,同时推进耐蚀钢替代传统涂层技术,减少油漆用量 2 万升 / 艘,降低环境污染。2024 年上半年签约的 24 艘船中,百分之九十三为中高端绿色船型。
模块化建造能力 在航母和驱逐舰建造中应用 “双坞双线、三区联动” 大工法,实现多艘万吨级舰艇同步建造。例如,大连造船厂曾同时在建 4 艘 055 型驱逐舰,展现超强产能。
四、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
高端市场突破 与日本邮船、MSC 地中海航运、希腊船东等建立长期合作,出口船舶覆盖 VLCC、LNG 船、集装箱船等。2025 年与日本 NBP 的合作标志着其成功打入技术壁垒极高的日本市场。
全球产业链协同 与挪威国油、埃克森美孚等国际能源巨头合作 FPSO 项目,技术输出至巴西、圭亚那等海域。例如,“Bacalhau” 号 FPSO 成为巴西桑托斯盆地最大规模油气设施之一。
五、历史传承与荣誉
百年功勋 大连造船厂创造了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油水补给船、第一艘出口船舶等百余项 “第一”,并荣获 “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
国防教育遗产 建造的 051 型驱逐舰 “西安舰”(舷号 106)退役后作为教学舰入驻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国防教育基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六、未来战略
核常兼备航母体系 大连造船厂与江南造船厂同步推进 004 型核动力航母与福建舰姊妹舰建造,形成核常结合的航母战斗群,预计 2026 年 004 型航母下水。
零碳船舶研发 重点攻关液氨、甲醇等零碳燃料应用,计划在 2027 年前实现氨动力 VLCC 商业化运营,助力全球航运 “脱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