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精神
弘扬伟大西柏坡精神 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2023-06-15 11:08:10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主讲人:宋学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主讲人:宋学民

解放区农民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

华东野战军日夜兼程,直奔淮海前线。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共党史、中共河北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尤其对西柏坡精神有深入、系统的见解,曾组织参与编写《中国共产党河北历史》《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等多部书籍,发表《党在西柏坡时期对执政问题的初步思考》等多篇文章,受邀在人民网作《革命圣地——西柏坡》专题讲座。

    宣讲内容摘编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从战略决胜到开启建立建设新中国的重大历史关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了从“立于不败之地”到“夺取全国政权”的重大战略转变,成功取得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较量的决胜,从容度过了从“夺取政权”到“进京赶考”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开启了“进京赶考”的新征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铸就形成了西柏坡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新的重大历史关头,进一步厘清西柏坡精神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新时代继续弘扬西柏坡精神,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

    壹

    西柏坡精神的形成背景

    西柏坡时期是党实现从“立于不败之地”到“夺取全国政权”战略转变的关键历史节点。“立于不败之地”是党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确定的战略立足点。至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的战略考量开始从“立于不败之地”转变为“夺取全国政权”。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军队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1948年4月10日,毛泽东在山西省繁峙县伯强村明确提出:“中国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我党已经处在夺取全国政权的直接的道路上。”这表明,此时中共中央已经实现了从“立于不败之地”到“夺取全国政权”战略转变。而这一转变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键节点——“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胜期。

    西柏坡时期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战略决胜的关键性阶段。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打赢包括“三大战役”在内的一系列军事战争,最终团结带领人民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迎来了一个“光明的中国之命运”、一个“光明的、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决胜“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胜利。由此,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开启了一段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征程。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赴京之际,毛泽东意味深长地把这一新征程比喻为“进京赶考”。

    西柏坡时期是党开启“进京赶考”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为了顺利完成党的历史任务,即从“破”到“建”、从“夺取政权”到“进京赶考”的伟大交接与转折,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对革命胜利后的基本矛盾作出了准确预判,及时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决策,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以及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方针与政策,全面擘画了“进京赶考”要解答的考题——“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完成“中国经济复兴”、在中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在“进京”后至今70多年的“赶考”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上述考题,书写了令人民满意的答卷,这也为党在西柏坡时期成功实现了从“夺取政权”到“进京赶考”的伟大历史转折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注脚。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立于不败之地”到“夺取全国政权”战略的转变、取得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胜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上的胜利、实现了从“夺取政权”到“进京赶考”的伟大战略转折,使西柏坡成为中共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出发地。这就决定了西柏坡时期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战略决胜到开启新征程的一个重大历史“关头”,进而决定了西柏坡精神的独特内涵。

   

    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西柏坡精神的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到了1949年已经不同往昔,可以说是“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面对即将取得的全国胜利,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眼光充分估计到党面临的繁重任务和严峻挑战,充满了深思忧虑。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总是在困难的时候,强调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在胜利的时候,则强调要想到困难和问题。正如在革命遭受挫折时他写下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在革命就要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他常怀忧虑之心,要全党警钟长鸣。他最担心党的干部在胜利面前骄傲起来,居功自傲、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的生活而脱离群众,因此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担心党的干部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打倒,贪污腐败、蜕化变质,因此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艰苦奋斗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从建党开始,我们一直处于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斗争。井冈山的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都是这样。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如何建设新中国的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在中共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了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方向,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了进城后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实事求是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曾对“实事求是”作过精辟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西柏坡时期,我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失时机地进行战略决战,坚定不移地向江南进军,并取得了伟大胜利。在土地改革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对运动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纠正。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根据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形势,决定将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实事求是地选择了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问题上,实事求是地制定了一系列建设新中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有这些科学决策,都是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典范。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才使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心为民是西柏坡精神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承载着人民的期待,凝聚着全党的意志,也激励着共产党人不断前进。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发动农民群众参加伟大的解放战争,为战争的胜利提供巨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内的团结统一,克服存在于党内的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为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组织保证。为此,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严格政治军事纪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战支前的积极性,加快了革命的进程。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内涵。西柏坡精神既有自身的精神特质,又与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成为激励我们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思想武器。

   

    弘扬西柏坡精神 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三个务必”与“两个务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对“两个务必”的思想升华。新征程上,我们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三个务必”的政治要求,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要实现科学决策、科学执政,就要继承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不仅要学深悟透其实质内涵,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弄清楚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内在要求。

    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必须始终坚守为民情怀,践行为民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干部,要常思百姓之盼,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初心使命铭刻于心,认真倾听群众所思所想,切身体会群众所急所盼,切实解决群众所愿所求;要善汇群众之智,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自觉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自内心地践行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把群众关注的问题和群众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使决策、措施接地气、有实效;要多做惠民之事,扎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把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当作大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之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必须始终强化责任担当,继续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遇到矛盾、风险和挑战,要有担当精神,在难题面前敢抓、在矛盾面前敢管、在风险面前敢闯,面对大是大非敢于斗争,面对歪风邪气敢于亮剑,面对矛盾困难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危险挑战豁得出去,面对挫折失误勇于承担责任。从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到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以“拼将十万头颅血”的无畏、“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现在又到了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领导干部必须敢于冒风险、涉险滩、攻坚克难,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面对矛盾、风险和挑战要敢于亮剑、勇于承担责任,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
·艰苦奋斗 一心为民——西柏坡精神述评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西柏坡精神
·韩桂泉:追朔西柏坡精神,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农工民主党连云港江苏海洋大学支部
·特稿:追朔西柏坡精神,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农工民主党连云港江苏海洋大学支部
·中红网: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和院长王聚英简介(组图)
·魏庆:70年:为何长征井冈山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特稿:70年:为何长征井冈山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特稿:不忘初心·进京赶考(一)——西柏坡精神研究院举办庆祝中共中央进京暨新中国成
·陈胜:不忘初心·进京赶考(一)——西柏坡精神研究院举办庆祝中共中央进京暨新中国成
·特稿:不忘初心·进京赶考(一)——西柏坡精神研究院举办庆祝中共中央进京暨新中国成
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