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老区 >> 当地特产
长沙湘剧: 湖湘戏曲的大雅之声
2021-06-18 00:57:37
来源:长沙市门户网站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第一次接触湘剧,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看的是《马陵道》。它讲述了战国时期,齐人孙膑与魏人庞涓同门师兄弟的故事。剧中孙膑由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三湘名丑唐伯华老师扮演。至今仍然记得那场着重渲染内心冲突的戏让我泪流满面,没想到湘剧居然会这么好听、好看。这部戏,后来获得了文化部"文华"奖。

  最近一次观赏湘剧是在2016年4月,在省图书馆举办的《湖南地方戏曲知识读本》品读会上,两代湘剧演员李开国、曹威治,现场表演了《描容上路》《抢伞 等片段,一番清唱也如此典雅动人。

  湘剧起源于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第八子被封为长沙王,在吉王府内蓄养家班,带来了弋阳腔,这便是湘剧四大声腔之高腔的缘起。随着昆腔、徽调、汉调相继传入长沙,并与本地的民间音乐结合,湘剧逐渐形成。因用长沙方言官话演唱,并以长沙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长沙府一带十二属县,故又称"长沙湘戏"。"湘剧"名称最早见诸1920年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2006年,湘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剧的美,胜在唱腔。它的声腔系统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组成,所以,湘剧的许多曲牌与昆曲是一致的,比如《驻马听》《桂枝香》等。戏剧家田汉称赞说: "湘剧在许多地方剧种中属于比较完整、高级的。它的好演员、好戏与评剧(即京剧)不遑多让,而且有独到的地方,如动作的朴素、感情的强烈,都是难能可贵之处。"

  长沙坡子街老郎庙(文夕大火被毁),早年就保留有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福秀班牌 在此还曾有乾隆(1736-1795)末年办的九麟科班,为湖南最早的戏曲科班。清末民初,长沙湘剧演出进入鼎盛时期,其时长沙最大的湘剧院为藏书家叶德辉创立于坡子街东口的同春园,演职员达300余人,按技艺高低分天、地、玄、黄四个演出单位,角色齐全,行箱富丽,湘剧精英荟萃,蔚为大观。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后设立的福禄、九如、福喜等坤班,专门培养女艺人,开科长达十多年。

  长沙湘剧有的粗犷、奔放,有的委婉、流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高腔、低牌子、乱弹、昆曲四大声腔中,主要是高腔和乱弹。

  高腔受安徽青阳腔影响,加用 "滚白""滚唱",以接近口语的曲调、 通俗化的唱词, 为湘剧艺术最具特色和观众喜闻乐见之处。 长沙湘剧传统高腔剧目有一百多个,主 要 有《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等。

  乱弹又称弹腔,通称南北路。南路即二黄,北路即西皮。另有反南路、反北路等。基本腔调、板式与京剧大体相同,而吐字、韵味自具特点。乱弹剧目有五百多个。

  湘剧的许多剧目出自宋末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故事多取自历史演义、通俗话本和民间传奇,其中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演出较早、保留较长的代表性剧目。所谓"四大连台"为《封神传》《目莲传》《西游记》《精忠传》,每本可演5-7 日,故事连贯,有头有尾。 "六大记"为《金印记》《白兔记》《投笔记》《琵琶记》《拜月记》《荆钗记》。新中国成立后,湘剧艺术家们通过移植、改编整理传统剧目、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剧目,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剧目,如《琵琶上路》《打猎回书》《陈三五娘》《生死牌》《追鱼记》《金丸记》《山乡巨变》《园丁之歌》 等。20世纪50年代是湘剧最辉煌的时期,《生死牌》《拜月记》等剧目被拍摄成电影在全国发行。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长沙快板:本土味十足的“段子”
·下一篇:无
·长沙快板:本土味十足的“段子”
·浏阳客家山歌: 深山里的天籁之音
·浏阳、 宁乡竹制工艺: 竹乡的特色技艺
·浏阳油纸伞: 一张纸上听唐风宋雨
·唐市章子客:老手艺铸造“ 大唐金”
·捞刀河刀剪: 五百年淬炼成钢
·浏阳花炮:历史在这里沉淀
·铜官窑陶瓷制作: 千年不灭的瓷记忆
·长沙棕叶编: 一片棕叶成一绝
·丁字湾石雕: 赋予麻石新生命
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