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区特产
宜章红炮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7-04-23 17:41:54
来源:宜章新闻网
作者:廖泽华 王晓斌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2015年9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我省新增的1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郴州市宜章红炮和东江鱼榜上有名,县委常委、副县长袁章中代表我县上台接受国家质检总局授牌,我县实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零”突破。

    近年来,我县把宜章红炮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加强政策扶持与品牌培育,加大科技创新,规范经营秩序,不断将其打造成为富民产业、强县产业,去年,全县红炮生产完成工业产值25亿元,实现税费7000余万元,解决劳动就业近8万人。据悉,2009年,《湖南省烟花爆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宜章红炮”定为重点培育的地理品牌;2010年,我县被授予“中国红炮之乡”称号。今后,我县将严格标准体系,推进集约发展,规划标志使用,真正保护好宜章红炮的独特工艺和特色品质,进一步打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和“中国红炮之乡”地方名片,为经济发展助力。

    宜章红炮所指的“红炮”是指成串的小鞭炮。因采用专用红纸卷筒,拉平直铺燃放后鲜红的纸张碎成絮状,形成“满地红”,宛如一条鲜红的地毯恭迎各方嘉宾,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故俗称“红炮”,因是在宜章县内生产的,人们就称其为“宜章红炮”。
  
  关于“宜章红炮”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宜章炮竹”和“宜章红炮”阶段。炮竹作为宜章的传统手工业历史来源悠久,有据可查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据《宜章县志》记载:“明代,县内产铅、铜、锡、铁,采炼规模较大,清代有……还有铁竹木缝、砖瓦缸钵、织布炮竹、棕绳蓑衣等手工业遍布城乡。长宁乡石碑脚的犁头、大曹家的竹席、北岸的炮竹(今均属一六乡)、连阳乡沿江(今属沙坪乡)的陶器,都是各具特色的传统产品。”宜章炮竹的制作工艺分为炮身、火药和引线制作三部分,共有72道生产工序。配方主要为杂木炭、土硝、雄黄。爆竹纸采用灰黄色草纸,作为火药原材料使用的土硝为手工自制。宜章历来有除夕燃放爆竹的习俗。相传每到除夕,就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闯进村,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为了驱赶"年"兽,每年除夕,村民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故早期炮竹的使用是用来驱魔避邪、保护平安的。上世纪80年代末,宜章炮竹在传统工艺的生产上引进了广东东莞电光炮的加工技术。配方改进为高氯酸钾、硫磺和铝银粉。爆竹纸开始使用经红粉手工染色的红纸。红色爆竹纸的使用使得爆竹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被大量使用,增添了宜章炮竹的喜庆色彩,逐渐被人们称为“宜章红炮”。
  
  据《宜章县志》记载,宜章生产红炮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李氏族谱”记载:明清时期,李氏家族以家族式小作坊、手工艺生产,代代相传,用于驱魔避邪;上世纪80年代末,红炮生产以一六、岩泉两乡为主,发展到50多家。1998年,政府通过规范整顿,在一六北岸组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宜盛烟花爆竹有限公司、万达爆竹厂,并形成了一六北岸红炮工业生产小区,当年生产红炮92.92万箱,产值过亿元。2000年以来,红炮产业有了较快发展,生产企业逐步向规模化、工厂化、规范化、科技化转变。在制造工艺上进行了技术更新和完善,产品不断升级,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产品在销往湖南、广东地区的基础上,扩大到东北地区及沿海地区。2006年宜章县委、县政府将红炮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提出了将宜章打造为“红炮之乡”的战略目标,出台了管理措施和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品牌打造、产品宣传和质量规范。如今,宜章红炮已成为宜章县烟花爆竹产业的主打产品,更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宜章红炮”系列产品已有30多个品种,1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无
·下一篇:齐心协力加快脐橙产业园建设
无相关新闻
宜章红色旅游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宜章红色旅游”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宜章红色旅游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