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老故事
专访林伯渠儿子林用三:骨灰回乡 让更多人知道他的贡献
2015-07-12 22:57:42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曾鹏辉、金亚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埋骨终须桑梓地。北京八宝山到湖南临澧,林伯渠的骨灰清明节前重回故乡。

  2013年1月30日下午,记者在北京专访林伯渠的儿子林用三。他已经74岁,除了听力有些不好,其他一切安好,喝酒如年轻人一般欢快。对父亲的骨灰即将回湘一事,林用三非常兴奋。他说,“这将会让更多人更全面地了解林伯渠”。

  谈及父亲的革命历程,他认为,后人研究中国革命历史,不应该只关注壮烈的战争场面,与战争相关的如后勤保障、建立统一战线等,都不应该被后人忘记。

  [回湘]

  “五老”是个特殊整体,对他们的宣传不很多

  潇湘晨报:这些年来,彭德怀、贺龙、陈赓等湖南籍开国元勋的骨灰都陆续迁回了家乡。不知道此次动议林老的骨灰回归故里,是否是其生前落叶归根的遗愿,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

  林用三:为什么要让父亲的骨灰回归故里,有一个重要原因——大家对以往的记忆印象不多。作为中国革命的“五老”(林伯渠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等五人被尊称为延安五老),他们是一个特殊整体,现在对这些人的宣传不是很多。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革命战争要不要吃饭?吃饭的问题怎么解决?革命战争中如何打仗,而在艰苦的环境里,谁来保障部队后勤的事?宣传很少,知道的人也少。父亲做的事就是后勤保障工作。父亲曾留学日本,研究过财政学和簿记学、统计学。后在南昌起义、中央苏区、长征路上和初到陕北期间,他也一直从事财经和部队供给方面的工作。

  他曾经写了一个长征日记,我曾经亲眼看过,用一些很旧的草纸写的。上面很详细地写着到什么地方打了土豪,收缴了多少东西,这些东西又分配到了哪些地方。

  战争年代里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是怎么做的,很少有人去研究,因为这些事情不如打仗热闹、激烈。我再跟你们讲两个小故事,也是为什么希望父亲骨灰回家的原因。

  有一次我到八宝山去看父亲,当时陪我去的有个小姑娘。在父亲墓前,我问她,你知道谁是开国大典的主持人吗?(对方回答)不知道。我说就在你面前。也许有人知道林伯渠,可能只是因为他是五老之一,并不知道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我们作为后人,有责任告诉以后的人,中国革命历史发展过程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应该在中国革命史上占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有一个人,我忘记他名字了,可能也过世了。他曾对我说,长征时期,跟着父亲打土豪收缴了一箩筐鞋子,他马上拿了一双。父亲当即拿着棍子嘣的一下把他打回去了。他问,打我干吗。父亲说,分到你的时候再拿。

  父亲的骨灰回到故乡,我想更多的原因应该是让更多的人知道父亲曾经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党为国家做的贡献,以此激励后人。

  [见证]

  开国大典上,父亲兴奋得忘了说“奏国歌”

  潇湘晨报:大多数家乡人关于林老的记忆,是作为开国大典的主持人、两个令人难忘的湖南声音之一(另一个湖南声音来自于毛泽东)。不知道林老是否跟你们回忆过当时的细节?

  林用三:他是主持人,我们一家人都感到荣幸。开国大典当天我没去,那天管得非常严啊。开国大典几天后,老人家说,你也去见识见识天安门广场,我才头一回上了天安门。

  父亲当开国大典主持人,是非常激动的。当时他的身份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这个秘书长是各党派共推共选、公认的。

  作为开国大典的主持人,父亲很紧张也很激动。主持时,还有点小差错,他说,“升旗”,不是说的“升国旗”,经站在他后面的人提醒后改成“升国旗”。但他又忘记说奏国歌。他太兴奋了。乐队也傻了,怎么没有说奏国歌。但乐队马上就开始主动奏起来了。这一招救场很厉害。父亲说完,就是毛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开国大典上,有两个湖南人的声音。

  这个小插曲说明,革命了这么多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终于团结一心,成立了一个自己的国家,每个人都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兴奋。这种激动,可以理解。我看只有在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的时候,才有那种心情,就是“喔喔”地叫,这是一种自发的心情,最真诚的,不需要词的。

  [工作]

  父亲搭的桥:“共产党-孙中山-前苏联”

  潇湘晨报:作为革命元勋,林老留下的著述并不多,但其一生,纵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历程,几乎是1840年以来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中国梦”的实践者和见证者。作为林老的后人,体察他的人生旅程,你觉得最值得当下追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者承传的,是什么?

  林用三:毛主席当年评价父亲——统战工作的桥建得不错。父亲说,“我是桥板,你们是桥墩。”他的工作就是搭桥。

  首先搭的桥就是共产党和孙中山,历史上记载很少,当时双方的工作联系包括宋庆龄都不能参加,就是父亲和孙中山直接交换意见。这是第一个桥。

  第二个就是孙中山和前苏联的桥。当时联俄联共的思想进来了,搭这个桥的就是父亲。这个历史上很少有记载,为什么他能搭这个桥,因为他是国民党元老,蒋介石曾说过,共产党有两个人不能动手只能监视,一个是周恩来,另一个就是林伯渠。说明他在国民党的地位很重要。

  父亲又是共产党元老。他曾经说过,最初也不懂什么是马列主义,就是接受了一些先进思想。这也是湖南人的特点,有一种年轻人的激情,要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做贡献。后来到了日本,接触了孙中山,他觉得三民主义好,就支持孙中山;到北京后听了李大钊的主张,觉得更好,又跟了李大钊。父亲1920年入党,李大钊和陈独秀做介绍人。他身上有革命的激情,后来跟着李大钊,搞起了共产主义。

  父亲跟我讲过一点:要是想追求享福的日子,根本不用到共产党的队伍中来,“国民党有我(林伯渠)的位子”。因为他认为老百姓都应该过上好的生活。

  我有时候也觉得有点别扭,为什么(父亲)这么一个人会湮没无闻呢?后来也想明白了,他做的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淹没在潮流中,大家都走了他搭的桥,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他有一种改革思想,就是你们说的中国梦,那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人们对他的评价很多,如无产阶级战士、革命者,但是我觉得有一个评论很好——陈毅说的“革命一生无愧怍”。

  [言行]

  下乡形式非常简单 很少惊动其他人

  潇湘晨报:我们注意到,林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主动下乡调研,听取民声民意、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的主要倡导者,并留下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力戒浮夸片面”的日记。林老有没有跟你们提到过他之所以倡导这些制度和作风的原因?

  林用三:讲一个我陪着他下乡的小故事。解放后不久,他带我去看看北京郊区老百姓的生活。叫了一个司机,还有一个警卫员。路上,看到一个老农正在放牛。车停了,他和老农聊起来了。老农就说,共产党真不错,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还说了很多问题应该解决。形式非常简单,很少惊动其他人。

  1958年,他听说全国很快就要解决粮食紧张的问题了,他很兴奋。但到了1959年后,他就变得沉默了。

  1959年,父亲参加了庐山会议,返回时,情绪变化非常大。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要在房里写大字,写的就是实事求是,字体很潦草,写完后就撕掉。

  潇湘晨报:林老曾先后在1955、1959年两次顺途回湘调研。他在世时是不是经常跟你们提及湖南的人和事?

  林用三:当时一汽出了解放牌汽车,临澧派了两个亲戚找他,要一辆解放牌车。他拒绝了。能给家乡搞特殊吗?亲戚就别扭了,但是他还很客气,就把我喊去了,陪他们吃顿饭,然后让他们走了。

  潇湘晨报:五十多年过去,作为林老的后人,是否还会经常回湖南看看?又或者是否经常有家乡亲友前来走动?林老的湖南人性格,对你们的家风有何影响?

  林用三:我生在延安,40多岁回的家乡。早两年回了一趟湖南。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林伯渠妙计化险境
·下一篇:甘为“焦官”的谢觉哉
·【直播预告】云打卡天安门广场——和开国大典主持人林伯渠外孙齐放,一起回顾当年盛况
·“苏区五老”之一林伯渠之子林苏生回到出生地瑞金追根溯源(组图)
·林伯渠故居
·林伯渠故居
·国共俩党的创始人,主持开国大典的林伯渠
·姚老庚:国共俩党的创始人,主持开国大典的林伯渠
·特稿:国共俩党的创始人,主持开国大典的林伯渠
·林伯渠:“三条腿”的供给部长
·特稿:赞林伯渠同志
·赞林伯渠同志
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