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栏 >> 魏国英
试论八路军游击战在中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及重大贡献
2010-11-19 16:08:26
作者: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魏国英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是对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麻雀战术的生动写照。这种以速战速决、以弱胜强著称于世的战法,起源于太行抗日根据地(山西太谷)范村镇。麻雀战常用袭击、伏击、狙击等手段偷袭离队、掉队的小股日军以及据点周围的门卫步哨。八路军和民兵经常化整为零,时而三三两两,时而成群结伙,出没在山野密林、狭谷隘口、街头巷尾、地道路旁、青纱帐里,好象麻雀啄食一样,忽聚忽散,忽来忽去,瞅空子到处扰乱和打击敌人。当日军反击时,就立即撤离“飞去”,隐藏得无影无踪;当日军疲惫不堪、仓惶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四起、杀声遍野,使敌人陷入胆战心惊、狼狈不堪的境地。当年打得最出色的要数晋察冀根据地北岳区(河北曲阳)尖地角村和晋冀豫根据地太行区(山西武乡)韩青脑的麻雀战,他们常使日军闻风丧胆,创造了显赫一时的游击战绩。
  针对日军在边沿区刀枪林立的据点和漫长交通线上戒备森严的碉堡与炮楼,实施严密的封锁与警戒,把敌人困死饿死在据点或碉堡里,便是根据地军民运用围困战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围困战的具体做法是:不准敌人外出骚扰。如果少数敌人出动,就把它消灭;大批敌人出动时,则用各种办法袭扰敌人,并乘敌据点空虚之机抄敌老窝。同时切断敌与外界的联系,造成敌人战略物资和生活供应上的极大困难,使之变成一潭“死水”。另外,还要出敌不意地给以冷枪冷弹打击,使日军在据点和碉堡里,吃没吃的,喝没喝的,走投无路,最后将其消灭掉。抗战期间闻名全国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太岳区沁源围困战,就是军民团结,围困敌人的模范战例。当时革命圣地延安《解放日报》转载题为《沁源人民的胜利》的社论。后来著名新闻家董谦出版的《没有人民的世界》一书,也盛赞沁源围困战创造了敌后游击战的奇迹。此外,太行区武乡县蟠龙围困战也在军战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占据着大中城市,又具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所以交通线既是敌人经济命脉,又是敌人调兵遣将、军需供应的主要依托。同时也是敌人分割与包围抗日根据地的切割线。为此,八路军和各根据地民兵,声势浩大地展开了以破坏袭击日军交通运输、通信联络、矿山仓库和机械兵器为主要内容的破击战。广大根据地军民在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下,破路基、扒铁轨、炸桥梁、打火车、烧站房、割电线、拆碉堡、平围墙、阻河道、毁码头,往往是敌人白天修,我军趁夜晚加倍破坏。这样就给日军造成交通上的严重困难,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的“蚕食”与“扫荡”。1940年春,被誉为“铁道飞行军”的八路军晋冀豫军区各部指战员,配合驻地武乡分水岭、岩庄一带民兵,进行的白(圭)晋(城)路北段破击战斗,就演绎了一个“铁轨变死蛇”的传奇故事。
  “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对敌军的瓦解。”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对八路军攻心战的诠释与概括。根据地抗日军民在进行攻心战之前,要周密地调查研究日伪部队的历史、现状、战斗素质、武器装备,一些重要官员的出身、籍贯、社会关系、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内部存在的矛盾等等。他们针对敌人的特点和弱点,往往在夜间突然行动,包围日伪军炮楼,向敌人喊话,或是通过火线喊话,瓦解和警告敌人;有时还到日伪据点外围散发宣传品;另外也通过日伪军的亲属朋友,投寄书信或是当面进行开导,而且政治攻势与武装斗争相配合,充分展示了攻心战的巨大威力。当年由投诚和被俘的日本人和日本军中的朝鲜人,觉醒后自发成立的“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和“朝鲜独立同盟”等反战组织,正是八路军攻心战术结出的累累硕果。1945年农历3月,八路军冀中军区组织地方武装和民兵,发挥军事压力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优势,迫使盘据在河北河间县境的200多名日伪军缴械投降,一举拿下河间城东的3个据点,便是“攻心战”的又一成功战例。
  掀开八路军游击战术的宝典,伏击战真可谓是抗日战争中用来打击运动之敌的最常见的一种战法。通常伏击日军的方法主要有待伏和诱伏两大途径。伏击时,一般选择敌人战斗人员较少的运输队、汽车和零星小股敌人,以及疲惫的敌人为主要对象;伏击地点应选择在敌人必经之路而不利于敌兵力展开的地区,如谷地、隘口、道路拐弯处、桥梁、渡口等地区;要有重点地将兵力配置在伏击地区两面或三面的有利地形上,构成口袋形伏击圈;然后当敌人队伍进到我军伏击圈时,就在统一信号下,以突然猛烈的火力,发起冲锋,大量歼灭敌人。在中国抗战史上,一一五师六八八团香城固(冀南)战斗、一二○师七一六团滑头片(晋察冀)战斗和一二九师三八六旅神头岭(太行)战斗,都算得上是漂亮的伏击战。
  当年被根据地军民形象地喻为“拦路打狗”的捕捉战,堪称八路军民兵在边沿区和游击区风靡一时的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游击战法。它是以秘密而神速的动作,突然出现在敌人的面前,出其不意地捕捉日伪零散人员,特别是捕捉那些对根据地危害性很大的汉奸、特务、密探和可供情报的日伪人员,以造成敌人的极端恐怖心理,从而获取敌方各种情报,清除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道路上的障碍。本着攻敌不备、出奇制胜的战略方针,广大军民常常埋伏在交通要道上,捕捉敌人的小股通信人员、零星掉队人员以及运输人员等,有时还采用化装奇袭的方法,神出鬼没、机智勇敢地深入日伪据点内捕捉敌人,把敌人吓得目瞪口呆,战战兢兢地做了俘虏。1943年河北内丘县米家沟和山西潞城县李庄村的游击小组,运用就窝捕捉和寻机捕捉相配合的形式,用来巧妙灵活地打击敌人,闻名晋冀鲁豫边区。
  一村有事,各村支援;一村打响,各村接应。这是抗战岁月里,根据地军民用联防战奏响的一曲同仇敌忾、抗日御侮的英雄之歌。开展联防战最重要的是,事先定好敲锣、打鼓、鸣钟、升灯、升旗、升火、狼烟、树杆等联络信号,进行联防警戒,然后每当敌人进犯某个村庄时,附近各村隐蔽的八路军和民兵闻讯赶来,主动出击,配合默契,集中优势兵力联防作战,消灭来犯之敌。此外,广大军民还在统一指挥下,对日伪的交通通信和军事设施进行有组织的联防破击,而对龟缩在孤立据点里的敌人,则采取联防围困的方法,从四面八方将据点里的敌人困死或挤跑。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有名的河南济源县杜年庄、留庄、马住、茅岭、蓼坞、乔沟、太山庙和杨大庄等8个村子的民兵自击队协同驻地的八路军指战员一道,实行联防作战,用土枪、土炮和葫芦舟,歼灭了大量日伪军,被上级授予了“河防堡垒杜八联”的光荣称号。
  看过电影《铁道游击队》的观众,一定还记得广大游击健儿机智勇敢、神出鬼没伏击日军铁甲列车部队,展开铁道游击战的惊险一幕。抗战时期,战斗在华北根据地平绥、平汉、同蒲、正太、津浦、陇海等铁路沿线的八路军和民兵游击队,响应毛主席关于“整个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所起的消弱敌人,箝制敌人,妨碍敌人运输的作用,和给予全国正规军与全国人民精神上的鼓励等等,都是战略上配合了正规战争。”的伟大号召,在千里铁路线上破铁轨、撞火车、爬车箱、夺物资,还在火车上打歼灭战,常使日军闻风丧胆,创造出许多惊人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当年山东抗日根据地鲁南区由临(城)枣(庄)地区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秘密组织起来的铁道游击队,以微山湖为依托,坚持津浦铁路干线的艰苦对敌斗争,作为铁道游击战的模范战例,已成为根据地军民世代相传的千古佳话。
  “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这段话语正是毛泽东主席对于展开“水上游击战”的精辟论述。抗战时期驻扎在江河湖海地区的根据地军民依靠熟悉水性和准确的射击技术,以及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以礁石、浪花、芦苇、水藻作掩护,驾驶着轻巧灵便的“鹰排子”小船,穿行在一片汪洋的湖水中和浩瀚无际的芦苇丛里,来去神速自如,出入无声无息。进攻时,可以隐蔽在苇塘边缘,对敌人汽船发起突然袭击;撤退时,能立即闪进芦苇丛中或泅入水底,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水上游击健儿凭借郁郁葱葱的芦苇青纱帐,无论是配合陆上主力部队作战;还是封锁敌人水上交通,掩护渔民群众进行生产,护送我军政人员过往等方面,都发挥了神奇而无穷的威力。当年活跃在冀中白洋淀、号称“淀上飞兵”的雁翎队和战斗在山东根据地微山湖、滨海等地的水上游击队等,都是在广袤无垠的水上战场,描绘了一幅幅水上游击战的壮丽画卷。
  面对日本侵略军残酷的“扫荡”和疯狂的“清剿”,战斗在晋冀豫根据地太行区的八路军和驻地民兵自卫队,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的伟大号召,利用太行山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岭连岭、沟套沟,到处是黄土断层的自然地形,在长期对敌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能攻能守,便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特殊战法——窑洞战。窑洞战是总结了山区人民利用野窑、藏身洞与敌斗争的经验发展起来的。窑洞构造与设备的要求是:找不见,进不去,熏不着,住得久,走得脱,能战斗。地形一般选择在偏僻、隐蔽的地方,洞口大都由沟壑下或室内打下,然后挖进崖头里去,进洞之路大都利用石滩或草坡,以灭足迹,不易被敌发现;洞口附近布有地雷阵,敌人一旦发觉后也难以接近;洞内构造是拐三弯、设三关(陷井关、炸弹刀枪关、迷魂捕俘关)、楼上楼、天外天。洞的左右前后,巧妙地设置了许多隐蔽的气眼、了望孔、射击口,这些孔眼留在崖头半腰。洞中设翻口洞道,备有石板、泥土,如敌放烟放毒,将石板盖上,用泥土封好;每洞有两个以上隐蔽出口和方便退却口,万一敌人破坏窑洞,八路军与民兵群众便可安全转移。为防止敌人驻扎“清剿”,洞内备有一定数量的粮食、食品、水和木炭、焦炭等无烟燃料,以备长期坚持战斗。洞道两边设有许多安全洞,供老弱妇孺和伤员使用,以防战斗中通道拥挤,影响作战。村落窑洞出口延伸到野外,野外窑洞战斗设施与村落窑洞互相策应;洞与洞之间利用自然沟壑连续,组成窑洞战斗网。每当敌人过路“扫荡”或是驻扎搜山,游击队就先在野外转山头和敌人展开麻雀战、地雷战,阻击敌人,迟滞敌人行动,掩护群众进洞,然后又利用窑洞在崖畔、村庄、山头神出鬼没地转战,东一枪、西一枪,打了就藏,藏了再打,搅得日寇晕头转向,顾此失彼,首尾不能相接。1943年农历6月山西武乡县漆树坡窑洞保卫战,已被著名作家郑笃创作为长篇报告文学《英雄沟》流传于世。另外,1944年农历4月至7月的山西壶关县常行村窑洞战,也同样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网上革命纪念馆栏目设计初探
·下一篇:陶冶革命情操的熔炉 培育爱国之情的摇篮
·论朱德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中的战略决策和指挥艺术
·魏国英简介
·陶冶革命情操的熔炉 培育爱国之情的摇篮
·网上革命纪念馆栏目设计初探
·党的四代领导人关怀纪念馆纪实
·我当馆长的几点体会
·践行“三个代表”思想 争创一流教育基地
·建文明窗口 创一流基地
·八路军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与体会
·弘扬伟大八路精神 打造红色经典景区——八路军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与体会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版权所有 2010 八路太行纪念馆
技术支持: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邮箱:bljl-001@163.com
电话:0355-6437583(办公室)、传真:0355-6438666(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