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文博研究
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文化抗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2010-11-18 16:44:24
作者:本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民族矛盾代替国内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作家都聚集到了抗日救亡的大旗之下,服务于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四分五裂的文坛也形成了一个统一战线。”他们不分阶级、不分党派,团结一致,“以笔代枪”,为中华民族树立起一道坚固的文化抗日战线。
  一、抗战文艺运动的兴起
  抗战爆发之初,中国剧作者协会和上海戏剧救亡协会的成立,以及上海救亡演剧队的组成与誓师出发,都显示了抗日文艺运动的新气象。上海失守后,武汉一度成为内地的文艺活动中心。从上海、平津和东北等地来的大批文艺工作者,陆续汇集武汉三镇。1937年,周恩来以中国共产党首席代表的身份来到武汉,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十分关心抗日文艺运动的开展,并且通过各种形式,把聚集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除一部分输送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外,绝大部分的文艺工作者,通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都被吸收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抗日文艺大军。一时间,武汉三镇抗日歌声回荡、戏剧演出盛行、诗歌朗诵活动到处兴起、各种刊物如同雨后春笋涌现。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是最早出现的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发起了包括各方面的代表九十七人。周恩来在“文协”成立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选出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丁玲、吴组缃,许地山、老舍、巴金、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张道藩、姚蓬子、陈西滢、王平陵等四十五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等为名誉理事。理事会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文协”还在全国设立了数十个分会及通讯处,她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文协”在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这对于鼓励作家深入现实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会刊《抗战文艺》,自1938年5月创办,至1946年5月终刊,先后出版了71期,成为贯穿抗日战争时期的唯一的文艺刊物,对推动抗日文艺活动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文协”的成立就犹如一面旗帜,有力地带动了其他各界的抗敌热情,在她之后,音乐界、电影界、美术界等全国性抗敌协会也先后成立。
  在成立“文协”的同时,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简称“第三厅”)也于同年4月在武汉创建。在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和“第三厅”中共特别支部的直接领导下,“第三厅”将各地流亡到武汉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体组织起来,开展广泛的抗日文艺活动,进行各种街头宣传和文艺演出,组织战地巡回演出,举办各种讲演会等,形成了抗战初期生气蓬勃的文艺活动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演剧队的组织和活动。1938年8月,“第三厅”将各地来武汉的救亡戏剧团体和文艺工作者,以上海的救亡演剧队为骨干,组成九个抗敌演剧队、四个抗敌宣传队、一个孩子剧团和电影放映队等,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进行抗日的文艺宣传。在出发时,“第三厅”为他们规定了五项艺术工作者信条:
  一、吾辈艺术工作者,以抗战建国之目的结成此铁的文化队伍,便当随时随地提高政治军事的认识与训练;为此伟大目的之实现而奋斗,一刻不容稍解。
  二、吾辈当知技术之良窳,直接影响宣传之效果。故当从工作中竭力磨练本身技术,使艺术水平因抗战之持久而愈益提高。
  三、吾辈艺术工作者不仅以言语文字或其他形象接近大众,尤当直接以身为教;盖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之人格为不可分,抗战艺术运动尤然,要求每一工作者皆为刻苦耐劳沉毅果敢之民族斗士;沉毅故能持久,果敢故能成功。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抗战精神 永远的红色丰碑
·下一篇:求实创新 拓展教育空间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
·故居馆工作人员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参观学习
·陈龙狮、田悦慧:祝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连小敏同志荣获“首届全国红色旅游故事大
·特稿:祝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连小敏同志荣获“首届全国红色旅游故事大赛”的二等
·论博物馆的公共安全和应急机制建设——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为例
·八路军纪念馆建筑精神的表达与实践
·太行民兵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革命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军号在抗战中特殊意义——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藏品为个案的研究
·近代中国“万国牌”枪械溯源
·2015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方案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版权所有 2010 八路太行纪念馆
技术支持: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邮箱:bljl-001@163.com
电话:0355-6437583(办公室)、传真:0355-6438666(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