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播报
沂蒙老区非遗传承人:五代传承,自成一派,助力战“役”斗“贫”(组图)
2020-04-14 16:20:20
作者:郑树平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中红网山东临沂2020年4月14日电(郑树平)一段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枯木树根,甚至过去只能用于烧火做饭的果树老根,经过于凤宝一手灵巧的手,设计、定型、去皮、雕琢、打磨、上色……被赋予了灵性,变成了惟妙惟肖的人物雕像、高大威猛的动物雕像……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品,呈现在人们眼前。

    他叫于凤宝,山东省沂南县界湖街道远里村人,今年46岁。十多年前,他创办沂南元宝根艺文化博物馆,2018年和2013年,其根雕艺术分别被列入山东省和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根艺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根艺盆景协会根艺美术大师,临沂市乡土艺术人才。

    创作根雕作品,助力战“疫”

    新冠肺炎疫情到来后,于凤宝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并夜以继日创作了一批抗疫根雕作品,为战“役”贡献了非遗人力量。

    他创作的抗疫作品形象、生动、传神,意境深远,一面世便广深欢迎。创作的抗疫作品《守护神》,表现的是一名戴着口罩的医护工作者,胸前雕一把利剑直刺病毒。意为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一定能够取得疫情阻击战全面胜利。

    抗疫作品《呵护》,充满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讲述了一位戴着口罩的护士,温情、慈祥地身背一名戴着口罩的儿童,本来惶恐的儿童,紧贴在护士身上,感到了前所未有安全感的故事。

    这些抗疫作品除在网上进行了“云”展,于凤宝还把《守护者》捐献给了临沂市红十字会。“我们虽然是手艺人,但当国家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国分忧。”于凤宝说。

    五代传承接力,百年自成一派

    于凤宝的高祖于景程,清朝中期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尤其擅长家具雕刻、建筑雕刻类匠人活。于凤宝的爷爷于步滨,专门从事根雕技巧研究和挖掘,成为沂蒙山小有名气的民间根雕师。受祖辈影响,于凤宝自幼酷爱根雕艺术,见他有根雕天赋,爷爷和父亲便言传身教,把创造、积累了几十年的根雕技艺,全部传授给了于凤宝。

    和世代守在乡土的祖辈不同,于凤宝到外面吸收更多养分,把根艺文化更好传承下去。他远赴海滨城市大连,南下云南,从事根艺学习和创作。期间,他师从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主席马驷骥先生,从中国最顶尖根艺大师身上,汲取了根雕艺术精华。2008年,他还应老挝一家木雕厂邀请,担任了该厂雕刻艺术指导。在老期间,于凤宝除传授自己的根雕技艺,还充分了解和吸收当地根雕艺术精华,为已所用。

    他把中国南北根艺特长全部学懂弄通,并把祖传技艺与之融会贯通,根艺创作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并自成一派。于凤宝的根雕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灵巧和精细,做到“依形定位,尽保自然,兼融意象,彰显完美”,形成了自己的“三美”——自然美、意象美、艺术美艺术风格,被称为“沂蒙印象派”。

    2009年,身怀根雕技艺的于凤宝,回到生他养他的沂蒙山。这时,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收获期,创作的作品,数十次在全国、省、市等展览会上获奖,其中《回乡》《腾飞》《池塘小趣》《滴水穿石》《喜洋洋》《同心圆梦》《鸟语花香》等,分别荣获了国家级金奖、银奖、特级精品奖、设计创新奖等。有些作品被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友人收藏。

    孵化“扶二代”,创造扶贫“链式效应”

    在根雕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于凤宝,不忘社会责任,在他引领带动下,沂南汉街变成了根雕一条街,最多时,这条街上有40多家根雕加工店,从业人员上百人。“我用手艺创造了一种帮扶模式,让更多的人学习根雕,掌握这项技能。”

    于凤宝不仅帮助本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其扶贫“朋友圈”还辐射到了周围日照、沂水、蒙阴、费县、莒县、兰区等多个市、县,并培养孵化了十多位“扶二代”,他们从事制作销售根雕作品致富后,又通过让贫困群众到厂里上班,获得了可观收入,奔上了小康路,形成扶贫“链式效应”。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大刘家庄村刘志港,今年30岁。他22岁时慕名拜于凤宝为师,学习一年后,回到村里从事根雕创作,一年收入近10万元。他让村里4名贫困群众到厂里上班,并手把手教给他们根雕技术。现在,刘志港年收入50万元,4名在他厂里上班的贫困群众,少者年收入7万元,多者近10万元,一人上班,全家脱贫,率先实现了小康。“我学成刚创业时一无所有,我能富起来,并帮助其他人摆脱贫困,与师傅的帮扶分不开。”刘志刚感激地说。

    “帮助更多人的脱贫致富,我感到很欣慰。”于凤宝说。

    2009年,于凤宝建起了一处非遗文化手工艺传承实训基地、根雕艺术研究和生产基地,将根艺研究、生产与销售融为一体。他以基地为依托,研究传承非遗文化同时,进行文化扶贫,主动联系周围乡镇的20多个贫困户,除送给米、面等生活用品,还让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到基地从事粗加工、打磨等工作,并付给劳动报酬。“到这里上班非常方便灵活,按件计算,也不累,到时候就开工资给我们。”在根艺传承基地上班的于文奎说。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沂蒙老区旅游景区对员工进行疫情防控及安全培训
·下一篇:临沂沂南28处不可移动文物入选山东首批革命文物名录(图)
·红色电影《黄金谷》在山东沂南开机拍摄(组图)
·山东沂南: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入选全省“最美沉浸式文化艺术体验空间”
·山东沂南:国庆节,听“全国优秀少先队员”讲红色故事(组图)
·李凤德被评为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图)
·李先军,用生命点亮公益之路——记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二等甲级伤残退伍军人李先
·青岛科技大学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在沂南“红嫂家乡”挂牌(组图)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沂蒙精神研究分会在山东沂南成立(图)
·山东沂南:“百团千人学红嫂”活动火热进行(组图)
·山东省沂南县举办“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庆七一”文艺晚会(组图)
·沂蒙古村常山庄:端午街头古诗词朗诵会(组图)
山东红色旅游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红色旅游”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山东红色旅游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