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毛主席思想
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三)
2019-03-29 15:55:45
作者:本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又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革命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加以改变,把经济制度加以改变,把政府、意识形态、法律、政治、文化、艺术这些上层建筑加以改变,但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一个新的生产关系,而在于发展生产。”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 这使我们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认识,深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层次。

  邓小平在纠正了偏离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错误以后,更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力标准”。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上述论断的运用和阐发。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由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提出了必须通过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根本任务。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再来看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影响和反作用。那末,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怎样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呢?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了这个问题,指出:“中国自从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以来,中国社会就逐渐改变了性质,它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变成了半封建社会,虽然封建经济还是占优势。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对于封建经济说来,它是新经济。同这种资本主义新经济同时发生和发展着的新政治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而在观念形态上作为这种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之反映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这些阶级的政治力量,所谓新的观念形态,所谓新文化,是无从发生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先进文化大军,成为推翻三座大山、创建新中国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庄严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同时,向全世界昭告:“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多次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并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的指导方针。他坚信:“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邓小平在纠正了排斥知识分子、严重破坏“双百”方针的错误以后,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正确论断,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上述论断的运用和阐发。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由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出发,提出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战略任务,以迎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最后来看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不谋求一己的私利,而把解放全人类从而最后是无产阶级自己得到解放作为自己的使命。从这一原理出发,毛泽东培育并深刻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及作风,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 还说:“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在执政以后千万不要脱离人民群众,郑重地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一告诫,至今仍然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艰苦奋斗的精神源泉。

  在纠正“大跃进”失误的过程中,毛泽东痛定思过,指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 他还强调:“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在领导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邓小平在着力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大力恢复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他说:“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

  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多次表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他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上述论断的运用和阐发。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江泽民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从毛泽东思想中吸取理论创新的养料。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贯通其中的主线,这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观点来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上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脉络。正如中共十五大报告在论述创立邓小平理论的成功经验时所归结的那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是在螺旋式发展中的继承,是在跨越式发展中的继承。正如胡锦涛所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又是怎样从毛泽东思想中吸取智慧和养料,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呢?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义,指明了它的思想渊源、理论意义、指导地位。

  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发展观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是客观实践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不断发展的需要。

  第一,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来看。

  发展,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生命线。因此,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此都作了不懈的探索,科学发展观就是建立在这一探索的基础之上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那时讲发展,主要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中共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必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提出并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误。但是上述思想并没有过时,直至今日,始终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科学论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讲发展,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突出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突出强调一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突出强调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都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奠基性贡献。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所讲的发展,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强调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是强调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些发展和变化,既是发展的阶段、发展的难题、发展的任务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所使然,也是认识不断深入、不断发展所使然。然而,无论如何发展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为基本问题,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精神状态,这些关于发展的基本原则始终没有改变。

  第二,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来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毛泽东培育起来的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以人为本则是这一根本宗旨在发展理念上的贯彻和体现。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人民尽可能地克制自身的消费,从极其有限的物力和财力中节约出尽可能多的力量来集中发展基础工业。即便在这种条件下,毛泽东等领导人仍然十分关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经他提出、周恩来概括,还形成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在一个社会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里,保证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更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基本目的,在短短20多年里实现了人民生活从初步解决温饱到总体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发展的重要时刻,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建设方针,到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再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清晰地勾画出从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发展的论述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发展脉络。这条脉络本身,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奋斗历程的缩影。

  第三,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来看。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点。在毛泽东等探索的时期,尽管没有也不可能立即概括提出这些思想,但是仍然提出了若干带有思想先驱性质的重要论断。

  中共八大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通过纠正“大跃进”的失误,毛泽东认真听取了陈云的意见,强调:“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 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他还提出:“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 他也看到了经济建设同保护自然的关系,指出:“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 他还看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压力,提出:“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这是世界上各国都没有的。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专家:“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做了全面系统的评价
·下一篇: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二)
·张全景:毛泽东思想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一)
·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二)
·专家:“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做了全面系统的评价
·专家称世界数十亿人受毛泽东思想影响
·黄新春:做好新时代的追梦人——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会举办新春茶话会(组图)
·特稿:做好新时代的追梦人——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会举办新春茶话会(组图)
·郝贵生:《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论《共产党宣言》第一章
·特稿:《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论《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在
·唐露、谭喜亓: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高举新时代思想旗帜
毛主席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主席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主席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主席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