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播报
我们为何怀念毛泽东?
2023-09-18 14:19:37
来源:润玉文轩
作者:润玉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四分五裂的严重危机。摇摇欲坠的满清,在洋人的挟持下苟延残喘;而后,列强染指中华,分割赔款,军阀割据,各自为王,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的贫苦人民,饥寒交加,动荡不安,尽失中国人民该有的尊严。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走向外面的世界,这是他人生自我意识的开端,也是他将一整个生命献给中国革命事业的开端。

    1913年春到1922年冬,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工作、革命,历时八年,探索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任志刚的《为什么是毛泽东》,写定为“大本大原”,后者可能更恰切),实现了由爱国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

    其中,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进行着“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刻苦学练,历时五年半。1913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被编入本科第八班。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时年25岁。

    在1915年1月,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做皇帝心切,竟然准备接受。正式的消息传出,举国愤慨,毛泽东写下了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表明毛泽东将承担起社会责任了!由此,他波澜壮阔的传奇般的人生拉开了帷幕。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湖南湘潭韶山冲出生。今年,是毛泽东诞生130周年;今天,他的形象仍然在世人心中栩栩如生,他的不朽的功绩和高瞻远瞩的预言,也正在被历史所一一证明!究竟是什么让这位世界伟人拥有如此饱满而又长远的生命力呢?

    一 毛泽东是为公的,而不是为私的。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这句话,用来概括毛泽东,想必是无比精当的。

    毛泽东的一生,受到了他的母亲文素勤(文七妹)的深刻影响,这从他在其母亲去世时写下的《祭母文》就可以看出。

    作为普通的农家妇女,文素勤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灾荒年月,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饭的人。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就同情贫弱、乐于助人。

    正是从母亲身上得来的这份“同苦心”,加之青少年时代不断锤炼出来的超乎常人的意志力,让他在以后的革命岁月中,不仅心系劳苦工农大众,而且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百折不饶的意志力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真正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不断坠落的历史轨迹,让亿万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重新获得了尊严。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与他在第一师范的同学在岳麓山下成立新民学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最有影响力的进步团体之一,学会先后有74位成员,早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约30位。

    1921年新年的大雪天,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宗街文化书社开了三天大会,到会的18人围炉畅谈,谈话中没有个人前途、职业规划,关心的只有“中国”和“世界”。最终,“改造中国与世界”成为了新民学会的学会宗旨,也成了一条毛泽东一生都没有改变过的人生主线。

    “改造中国与世界”成为毛泽东的最高目标和人生主线之后,他就开始走上了寻找自己力量支点的道路。如果没有对底层人民所受灾难的深刻同情,就不会有毛泽东的革命之路。毛泽东将眼光向下看,他看到了那时候穷苦不幸的底层人民的代表——广大的农民。

    农民是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力量支点,当他们与更富于组织性的工人一结合,毛泽东就完成了他的力量支点的寻找。

    毛泽东的一生,是为公的一生,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而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一生。自始自终,他眼中装的只有人民,从没有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发展和享乐着想。

    1918年,不少革命青年,走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但是,毛泽东没有去法国,而选择留在中国。后来,毛泽东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回忆此事:“就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历史在后来证明,他是对的!没有出国留学的毛泽东,将自己的精力花在了对革命前途的论证和思考,将自己的汗水洒在了中国最广袤的农村。

    时间来到了1927年3月。这时,毛泽东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考察报告》是为了回应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也是毛泽东专程到湖南做了32天考察的结果。“名不正,则言不顺”,而“言不顺”则“行不达”!毛泽东以无私忘我的精神,为农民革命斗争正名和“去污”后,也就自然而然地解锁了广大农民蓬勃浩荡的革命力量。而这,将是他日后革命胜利的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

    毛泽东的一心为公,在日后发展得更迅猛、彻底。在抗日战争中,他用八天九夜的时间,写出了《论持久战》;在解放战争,他夜以继日地发出一份份作战指示,一点点将蒋家王朝埋葬;在建国之后,不论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还是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将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所有的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在人民。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在那么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与人民生死相依,在全中国范围内焕发出撼天动地的巨大精神力量,直接为未来中国的接续发展,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坚固根基。

    在大的方向上,毛泽东是为公的;就是在小的细节上,也体现出了他一心为公,为伟大的革命事业尽力奉献的一面。

    在遵义斗争期间,毛泽东为了反对打打鼓新场,在1935年3月10日苟坝会议的当天深夜,提着马灯,沿着崎岖的田埂小路,艰难地走了一个小时,来到了周恩来处做说服工作。经过毛泽东的积极争取,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计划,使红军免遭一次重大挫折。

    纵然在会议上,他的想法没有得到同志们的多数支持,毛泽东在服从多数的前提下,抛开私人层面的意见相左,本着为公的态度,做着最后的争取,最终挽回了一场损失。

    而类似的情节,在他漫长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不管最后是何种结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毛泽东绝然抛开了个人的利益算计,而总是着眼于公处,于大局的考虑。

    我们怀念毛泽东,就是怀念他的一心为公。

    二  毛泽东是思想的,而不是世俗的。

    毛泽东做过一段时间的教员。他本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一辈子的教书匠,平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是,思想奇崛、志向远大,胸怀天下生民的他,走上了一条血雨腥风的革命道路。正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使毛泽东成了一代伟人,一个响彻东方的名字。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经受了自创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挫折: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反动派的疯狂屠杀,党员数量由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毛泽东后来曾形象地比喻说:“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毛泽东开始加速寻求革命之“大本大原”的脚步。

    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的毛泽东,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沾沾自喜,而是加紧了付诸行动的步伐。经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后,毛泽东加深了对中国具体国情的理解,深刻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火星一经掉落在彼时铺满革命干柴的中国大地上后,革命的烈火就开始熊熊燃烧,一发不可收拾!毛泽东这个“火种的播撒者”,就马上进入了理论的一点一滴的紧张建构。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毛泽东思想是在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且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直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毛泽东思想的继续指引下,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让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多思考,多出智慧”,一生博览群书,思考不断的毛泽东,带领着中国第一代的广大共产党人,在火热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

    我们怀念毛泽东,就是怀念以他为主要贡献者和集大成者的毛泽东思想,怀念贯穿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活的灵魂。

    这个以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联合,以全体工农大众的流血斗争,以党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为基础而一步步总结和凝练而来的伟大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和柱石。

    怀念毛泽东,就是怀念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思想,就是在铭记着“我们从何出发”,又将“归于何处”!

    三毛泽东是行动的,而不是观望的。

    湖南学风对近代有着重大影响。19世纪的湖南成为引进现代教育和工业的先锋,在结合了湖南人的蛮劲后,形成了十分注意行动力的学以致用的良好传统。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湖南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其中,有一个哲学家,他是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亦称船山先生。一度,在湖南有着“船山学社”的学术派别。彼时,在湖南第一师范杨昌济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成为风气,这使得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深受影响,也促成了他日后的关于“实事求是”重要哲学思想和观点的形成。

    在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世风的熏陶下,毛泽东明白了一个朴实的道理:先干起来!或许,毛泽东天生就是一个行动者,读书只是他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径和窗口。毛泽东身上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行动力,对他日后的革命实践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

    在读书期间,1917年的暑期,他就和萧瑜一起,身上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五个县,结交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在第二年的春天,他和蔡和森又游历湖南四县,历时半个多月。

    青年毛泽东强调刻苦力行的重要性,认为“闭门造车,其学无用”,特别痛恨懒惰,十分注重精细。敢想敢干,真抓实干,这一优良品质贯穿毛泽东的一生。

    不论是年轻求学的“驱张运动”、猴子石智退军阀兵,还是正式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的真抓实干和深入调查的作风和意志始终没有减弱。

    四 毛泽东是简单朴实的,而不是奢华繁复的。

    毛泽东一辈子保持朴实的生活作风,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这里,我们更怀念的是他的一样简单朴实的文风。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说到底,理论是要被群众所深刻领悟并坦诚接受,进而不折不扣地在社会实践的诸多领域去自觉贯彻和执行的。理论要入日常老百姓的心,要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要让它与人民群众更好结合起来,变成世俗领域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就得让理论以人民大众听得懂,听得进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这方面做得好,就无形中让理论长出了根须,而在人民群众的心田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后化为朴素生活里的信仰。

    纵观毛泽东的理论成就和贡献,其最大的难能可贵就是以深入浅出的,近乎大白话的,非常贴近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语言去宣传,去动员,去播种他的深邃的思想。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在以老蒋对峙时期,著名的小石头与大水缸,就很形象。说“人话”,说接地气的人民群众的话,毛泽东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楷模。

    看他《毛泽东选集》也好,看他的其他文集也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简明扼要的思考,精准精当的表达,而全没有词藻的堆砌和没有必要的卖关子与故弄玄虚,而这些的背后,都是一颗准确的头脑与深邃明晰的思想。

    毛泽东的文字,正因为有着这样朴实明晰的文风,才产生了无比巨大的理论功用和现实力量。

    常常地,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阅读他的文字,就像旁边站着一个智者,在和我们款款交谈。我们怀念毛泽东,就是怀念他的散发真理光芒的,朴实而又直入人心的文字和文风。

    五毛泽东是革命乐观的,诗词写满了他的豪放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留下了不少意气昂扬的革命诗篇。从长征期间到解放战争,直至社会主义建设期间,都留下了他的不少广为传唱的诗篇。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写了一生的雄浑豪放诗词的毛泽东,在英雄暮年的时刻,却有这样一首最短的诗词,动人心魄。那是晚年毛泽东写给周恩来的一首《诉衷情》。

    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此外,还有一首很特别的词《读史》,少有人知,但思想超然: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这首词对历史有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终结。我们说它是哲学意义上的终结,是因为历史在历史的书写者面前是简单的。

    我们怀念毛泽东,怀念这样的“三个一”:

    一条一生都没有改变过的人生主线——改造中国与世界。

    “改造中国与世界”,是毛泽东早在1921年年初为他组织的新民学会确定的目标和方针。从那天起,他就为实现这一目标奋斗着,他把握的力量是枪杆子,基本的方针是大联合,不懈的工作是教育民众。这些是他一生都没有变化过的基本要素,其他的则是他的十八般武器。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梁漱溟晚年为什么亲自去韶山向毛泽东忏悔?
·下一篇:无
·梁漱溟晚年为什么亲自去韶山向毛泽东忏悔?
·彭雪太:桃源县毛泽东思想学习小组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7周年(组图)
·特稿:桃源县毛泽东思想学习小组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7周年(组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和《永远怀念毛泽东》组委会举办纪念伟人活动(组图)
·全国红色文化传播大使百余人到韶山隆重纪念人民领袖毛泽东(组图)
·红会与温宿县委等单位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组图)
·华军: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辉,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图)
·特稿: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辉,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图)
·幸福感谢毛泽东
·​揭密:贺子珍撰写的毛泽东简历(组图)
毛主席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主席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主席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主席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