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毛家六烈士
恩师李漱清祖孙三代追随毛泽东,78岁想坐飞机,毛主席满足请求
2024-01-02 11:13:11
来源:网易新闻
作者:时尚的大咖秀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50年11月,76岁的李漱清在湘潭县人民政府门口拍打身上的灰尘,他已经赶了好几个小时的路,身上青色的棉布衣衫已经落了一层灰尘,他拍去灰尘,好好看了看手中拿着的资料,然后走进了湘潭湘人民政府。

    政府办公室里早有工作人员在等着他,进去之后,李漱清开口:

    “您好,我是李漱清,是主席让我来这里找你们的。”

    说完将手中的资料递了过去。工作人员接过资料,只见第一页是一封信,信的内容是:

    “李耿侯、李贡侯、李德深三人为革命牺牲,均应发给光荣纪念证,请持此往湘潭县政府洽办为荷。”

    落款是毛泽东,日期是1950年11月12日。

    看完这封信,工作人员对李漱清说:

    “您就是李耿侯和李贡侯同志的父亲吧?快请坐,您的情况,主席已经和我们讲了,我们也做了调查,您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都是革命烈士,理应出具证明书,我们这边已经拟定好了,还有给您的抚恤粮,这抚恤粮每年都有……”

图:李漱清

    还没等工作人员说完,李漱清的眼角已经湿润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那时那刻的心情,只是呆呆着看着工作人员,直到工作人员将两子一孙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和抚恤粮交到他的手中,他终于激动的连声说:

    “谢谢。谢谢。”

    这谢谢既是感谢政府,又是感谢毛主席。等李漱清走出人民政府的大门,一滴泪滚进了泥土里,紧接着更多的泪顺着双颊流下,打湿了地面。

    流水中夹杂着骄傲和感激,为了革命事业,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先后牺牲,现如今终于得到了政府的承认,他为他们骄傲,同时他也感激,他知道这件事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办完,是因为毛主席始终关心他,关心他的子女。

    说起来,毛泽东和李漱清是1907年结缘的。1907年的毛泽东和李漱清都是迷茫的,甚至是些微“失意”的。

    1907年的毛泽东14岁,刚刚离开了私塾,他已经读了五年的私塾,《三字经》、《百家姓》和四书五经这类知识让毛泽东获益颇丰,但私塾已经很难唤起毛泽东的求知欲。

    而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更是觉得14岁的毛泽东已经在识字、记账和经书运用方面足以应付种地和经商的需要,而他又很需要毛泽东这个劳动力,毛泽东就这样离开了私塾。

图:少年毛泽东

    毛泽东虽然离开了私塾,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和好老师的渴求,他在干活之余还在如饥似渴的读书,主要是一个四书五经之外的诸如传奇小说之类的不被私塾先生和父母认可的“杂书”,但读这些书,毛泽东也是有困惑的,他急需要合适的老师来为他拨开迷雾,所以他一直在韶山一带物色好的老师。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认识了李漱清。

    李漱清出生于1874年,比毛泽东大了19岁,他在外接受了新式教育,毕业后回乡。原本家人和村里的人对李漱清的回乡是很欢迎的,但李漱清却提出了“弃庙兴学”的主张,想在家乡建一座新式学堂,也就是当时所说的“洋学堂”,把天文、地理、生物、算术等知识也教给学生。

    原本欢迎他回乡的人们开始排斥这个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年轻人,在他们眼中,李漱清成了一个叛逆到连祖宗都不要的“疯子”,这让李漱清很痛苦,很迷茫,他想给家乡带来新的希望,家乡却容不下他,他的故事更成了当地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毛泽东在干农活的时候听说了这样一位“过激派”的老师,于是向人打听了他的基本情况,然后一个人走了五六里地到陈家桥去拜见李漱清。

    毛泽东和李漱清的第一次见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有历史意义的。

    两人交谈了很久,毛泽东敬佩于李漱清满肚子的新知识,而这些知识是毛泽东在私塾学不到的。

图:画家陈玉先笔下的李漱清和少年毛泽东

    李漱清则震惊于少年毛泽东的聪慧,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极为聪慧又很有主见的学生,他五年的私塾生涯已然让他对经书有了很高的见解,而他的求知精神还是那么强烈,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能走出去深造,将来的成就必然不会低。

    这一次见面,两人对彼此的印象都很好,要离开的时候,毛泽东对李漱清说:

    “李先生,您办的洋学堂怎么样了?我能去读书吗?”

    李漱清看了看少年毛泽东那闪着求知的双眼,静静地陈述了两个事实:

    一,洋学堂是办不起来的,地方上不会允许他建这样的洋学堂;二,他不愿意让毛泽东到他的学堂读书,因为他在学堂里讲的也是四书五经,和毛泽东过去在私塾接受的教育没有什么不同,这无疑是在耽误毛泽东。

    大山阻隔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有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李漱清不愿意沉默的大山吞噬毛泽东,让毛泽东沿着韶山冲百姓祖祖辈辈走过的路过一生。所以他又对毛泽东说:

    “润之,你不用急,从今往后,你有时间就到我这里来读书习文,我这里新书不少,你想看什么,就尽管挑!”

    毛泽东很高兴,恭恭敬敬对着李漱清鞠了一躬,拜师礼成,从此开启了他半耕半读的两年读书生涯。

    因为是半耕半读,到李漱清家也不容易,所以毛泽东很珍惜和李漱清相处的时间,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这个时间,他通常都是让李漱清给他列书单,李漱清家中有的就直接让毛泽东带回去读,李漱清没有的,毛泽东就跑到八舅父文正莹那里去借。

图:毛泽东

    等他读完,就跑到李漱清家中请教学问,听李漱清给他讲读书做人的道理,给他讲外面世界的变化和有志之士救国之事。

    李漱清对毛泽东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他将自己毕生所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给毛泽东,给他灌输新鲜知识,辅导他阅读和写作,让毛泽东尽量扩大知识面。

    而且李漱清对毛泽东的教育并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引导,他不会直接给毛泽东答案,而是让毛泽东自己思考,等到毛泽东将心中的疑惑和所思所想讲给他之后,他就给以一定的指点和补充,从而引导毛泽东更强烈的求知欲,为了这求知欲,毛泽东利用一切可以读书的时间来读书。

    当他了解到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还要记账之后,李漱清拿出《颜氏家训》中的《勉学》来激励毛泽东;当他听了毛泽东的读书心得,看到锋芒毕露侃侃而谈的毛泽东,李漱清又希望毛泽东能够有韧性,所以给毛泽东写了一个条幅:

    硬就硬,莫激烈;软就软,莫投降。

    毛泽东看了之后非常感动,他知道李先生是真的在用心培养他,这样老师他会记一辈子的。而毛泽东在李漱清这里读书的收获还不止如此,尤其是后来经过李漱清的点拨,毛泽东有了救国救民的自觉。

    这还源于李漱清推荐给毛泽东的两本书

    :《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和《盛世危言》。

    这两本书李漱清读过,但他并没有这两本书,所以给毛泽东开了书单,让毛泽东看看能不能借到,借不到他再想办法。

图:李漱清

    毛泽东跑到文正莹那里借来了这两本书,然后急切的读完,这两本书给了毛泽东很深的震撼,他第一次对祖国的安危和民族的存亡有了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让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救国救民。

    他急切地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说给李漱清听,李漱清很感动,这一刻,他知道自己两年的辛苦没有白费,这个少年再不是两年前那个迷茫的少年了。于是李漱清对毛泽东的读书心得做了总结,最后又对毛泽东说:

    “润之,十几岁的年纪,正是立志向上的时候,你如果能够外出求学深造,那就是最好的了。”

    是的,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真正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李漱清在毛泽东身上看到了希望。毛泽东听了李漱清的话豁然开朗,他跑回家中,向父亲表达了自己要继续读书的想法,毛顺生一心想将毛泽东拴在身边,根本不愿意让毛泽东继续读书。

    毛泽东只好求助于过去的那些私塾先生和家中长辈,李漱清、毛宇居先后赶来劝说毛顺生,这才说服毛泽东继续读书。

    等到1910年,毛泽东到了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从此开始正式接触新式教育,一路读到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早在学校里,毛泽东就开始了他的革命事业,并一直为救国救民而努力。

    毛泽东在外地求学也好,革命也好,只要有时间回到家乡,都会去看望李漱清老师。

    1925年2月,毛泽东因病带着妻儿回乡休养,然后在家乡搞农民运动。韶山冲的闭塞让很多人对革命没有什么认识,刚开始支持毛泽东的并不多。

图:李耿侯

    李漱清知道后将自己的大儿子、在李氏族校当老师的李耿侯介绍给毛泽东,从而协助毛泽东在韶山冲开夜校、讲革命真理、开展农民运动,李耿侯的加入无疑让毛泽东的工作顺利了很多。

    李耿侯很快就成了农民运动的骨干,并且成为韶山第一个党支部的五名成员之一。有了家乡人民的支持,毛泽东的农民运动搞得很顺利,但同时也得罪了反动势力,湖南省长赵恒惕密令弟弟赵恒哲抓捕毛泽东。

    抓捕的消息被李耿侯的姨妹刘天民得知,李天民写了一封信然后派郭士奎抄小路连夜去给毛泽东报信。

    在郭士奎、李耿侯的帮助下,毛泽东离开了韶山赶往广州,到了广州之后,毛泽东给李漱清写信,让自己的这位老师到宣传部图书室去工作。

    已经年过五十的李漱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更是协助毛泽东主编《政治周报》,这段时间的共事,让毛泽东对李漱清的工作能力很是信任,之后将李漱清推荐到湖南省政府工作。

    于是李漱清到了湖南省清查逆产委员会工作,主管没收军阀、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等的财产,李漱清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但这工作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

    1927年,毛泽东短暂回乡,很快大革命失败,毛泽东在湖南组织了秋收起义,随即带领队伍去往井冈山。随着局势的不稳定和毛泽东的离开,韶山的人们和毛泽东断了联系,很多党员逼迫脱党,重新回到了土地上,李漱清也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回乡教学,但他并没有和毛泽东斩断联系。

图:毛泽东

    他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李耿侯和李贡侯还有李耿侯的儿子李德深去找毛泽东,继续支持毛泽东的事业。这样的举动在当时来说无疑是让人感动的,在谁也不知道毛泽东能不能实现他的理想的时候,李漱清不仅自己支持毛泽东,还让儿孙都支持毛泽东,这就是祖孙三代的支持啊。

    但李耿侯、李贡侯、李德深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倒是牺牲的消息一个个传来。

    先是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李德深,曾参加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暴动,1928年在湖南耒阳作战时牺牲。

    紧接着是曾任江西崇义县委宣传委员的李贡侯,1929年在江西崇义作战时牺牲。

    但李耿侯的消息却一直没有传来,他仿佛从人间蒸发,毫无音讯,李漱清一家多番打听也不知道李耿侯到底去了哪里?是否还活着?

    1949年,随着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李漱清赶紧让小儿子李介侯给毛主席写信,一是向毛主席祝贺,二是询问李耿侯的下落。毛主席很快给李介侯回信:

    “介侯先生:

    惠书敬悉,深感厚意。耿侯兄自一九二八年在湘赣边界之宁冈县见过一面,随即率队返湘南以后,未再见过。传闻殉难,似属可信,时地则无从查问了。尊翁健存,可为庆贺,尚祈转致问候之意。

    率复,顺祝健进!”

图:毛泽东

    这封信属于毛主席回信中较长篇幅的了,在信中,毛泽东解答了李家人的疑惑,告知他们李耿侯已经牺牲,而且很可能是1928年就牺牲了,至于具体牺牲于何地,已经无从查起,这成了一个谜。

    同时在这封信中,毛主席表达了自己对李家人的敬意,尤其是对昔日的老师李漱清的敬重。

    李介侯将信拿给李漱清看,七十多岁的李漱清老泪纵横,他其实已经做好了长子李耿侯牺牲的准备,但骤然听到主席这样说,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此后,他又给毛主席写了几封信,将李耿侯、李贡侯和李德深为革命而牺牲的事情一一说对毛主席说了。

    毛主席也为李家三代人的付出深深感动,他在1950年8月23日给李漱清回信:

    “漱清先生:

    惠书收到,极表同情,已将尊件转寄湘潭县人民政府酌量办理矣。

    此复,顺致敬意”

    大约三个月后的11月12日,毛主席再次给李漱清写信,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李漱清拿着毛泽东写的信加上整理的资料去湘潭县人民政府办理了二子一孙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还得到了政府的抚恤粮。

    办完这件事,李漱清的心中无比轻松,同时,他又开始强烈的想要和毛主席见上一面,叙叙旧、谈谈乡情。

    这也正是毛主席想要做的事。作为老师,李漱清不仅对毛主席有恩,更为了革命,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牺牲,可谓满门忠烈,这样的李漱清,怎么不叫毛主席敬重?

图:毛泽东

    所以到了1952年,毛主席曾经的玩伴和乡邻邹普勋想要进京的时候,毛主席不仅给邹普勋回信让他看看李漱清先生能不能一同进京,更是先后两次给堂兄毛宇居去信,委托毛宇居了解李漱清的身体情况以及是否愿意进京,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毛主席又寄去了介绍信。

    邹普勋和李漱清带着介绍信在1952年9月14日从韶山启程进京,在长沙与毛主席的另外两名老师即张干和罗元鲲汇合。四人在湖南统战部的安排和护送下继续北上,于9月21日到达北京。

    毛主席暂时很忙脱不开身,只能先派工作人员给四人安排了住处和吃食,然后等到了9月26日上午,毛主席派车去将四人接到了中南海丰泽园。

    看着昔日的小伙伴和老师,毛泽东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高兴地对他们说:

    “稀客到了,欢迎,欢迎,请坐,请坐。”

    即便毛主席尽量表现的亲和,但四人心中难免有些紧张和拘谨,一来他们久未见面,二来毛主席的身份摆在那里。

    毛主席为了缓和大家的紧张气氛,还将李敏和李讷叫来,对他们说:

    “你们平时讲你们的老师怎么好,这都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很好!”

    毛主席说完这句话,四人也都笑了,紧张的气氛也渐渐没有了,到了中午,毛泽东请四人吃饭,李漱清年龄最大,又是毛主席的恩师,因此坐在了上座。饭桌上,毛主席并未将自己当做主席,而是三位老师的学生和朋友,席间毛主席还给三位老师夹菜、敬酒,其尊师和念旧之心可见一斑。

    饭后,毛主席又将他们留下来了解乡间的事情,照例是毛主席询问,四人捡知道的回答,在毛主席沉思的时候,李漱清想了想问了一个问题:

    “你的房子是不是要休整一下?”

图:毛泽东故居

    毛主席摇了摇头说:

    “不要休整了,最好是照原样子。”

    毛主席此举自然是不想家乡人和政府为他破费。李漱清也就点了点头,然后将自己来之前准备好的一份韶山党支部的汇报材料递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完之后对李漱清说:

    “要组织起来搞合作化,单干不行,单干发展不起来。当年你是主张拆祠堂、毁庙宇、办学堂的,是个激进派,现在搞合作化,你要带个头。”

    李漱清听了点点头,随后他们又谈了一些别的,毛主席又陪着四人参观中南海,还让大家去看电影。李漱清年近八十,耳朵已经听不大清楚,毛主席还细心地给李淑清安排了一个秘书,随时为李漱清解说。

    这一次见面给李漱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没有想到,毛主席会如此地敬重他这个其实不算是正式老师的老师。

    毛主席让四人在北京住一段时间,让他们在北京各处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新中国的新气象,等到了十月一日,四人更是被请上了天安门观礼台,欢庆新中国成立三周年,李漱清的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天安门观礼台上,他感慨地说:

    “此次不是毛主席盛意,实难得此机会。”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里,毛主席只要抽时间来就和四人见见面,聊聊天,在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毛主席和四人合影留念,将自己给他们准备的礼物一一拿出来:

    一套制服、一件呢子大衣、人民币100万元(相当于1955年旧币换新后的100元)以及一本毛主席亲笔签字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这些都是毛主席利用自己的稿费置办的。

    毛主席因为事情太多,所以提前做了安排,四人回去之后择日回乡,眼看着该见的人见了、该看的景看了、该做的事也做了,李漱清觉得不虚此行。

图:依次为:邹普勋、李漱清、毛泽东、张干、罗元鲲

    他寻思回乡之前还有几天时间,得好好想想还想做什么,毕竟他年龄大了,以后估计没有机会再次进京了。他这一想,还真就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他这一生还从来没有坐过飞机,不知道在高空中是什么样的感觉,有生之年坐次飞机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想到了就去做,李漱清赶紧给毛主席写了一个便条:

    “余年八十,欲试航空,不知可否?请主席批准。”

    然后委托身边的工作人员转交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后,陷入沉思,按理说让家乡人坐飞机并不是一件小

    事,但李漱清又是值得的,他不仅是毛主席的恩师,如果不是李漱清,毛泽东很可能在韶山冲泯然众人矣,不会有后来的毛主席。

    再者,李漱清祖孙三代追随他,追随革命,李家三人为革命牺牲,这样的一个老人不仅仅是毛主席的老人,更是新中国的功臣。

    所以毛主席立刻批准了李漱清的请求,派一架民航飞机载着李漱清、邹普勋等四人围绕北京城、八达岭上空飞行,这让李漱清激动不已,从飞机上下来之后,李漱清再无别的要求,安心等待着回家的日期。

    毛主席为李漱清的安排还不止如此,李漱清刚回乡,湖南省人民政府就聘请李漱清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后来更是成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这是基于对李漱清工作能力的信任,更是基于李家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

    实际上,李漱清的儿子中,不只有李耿侯和李贡侯投身革命,他另外还有两个儿子也在后来投身革命,建国之后和毛主席通信的李介侯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李介侯,毛泽东对李家多有关照,甚至还对李介侯推荐的人才细心考量,给予推荐,至于推荐能否成功,自然还需要用人单位来考察,但毛主席对李家人的爱护之心却是有目共睹的。

    李漱清回乡之后又给毛主席写了几封信,多是反应乡间民情,毛主席很欢迎这样的来信,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一个参考标准,最初李漱清不太理解毛主席的这个想法,有一次,李漱清在信中对毛主席说了一个地方问题,希望毛主席能解决。

图:毛泽东

    但李漱清等来的并不是毛主席的解决办法,而是一封让他豁然开朗的信,信中有一部分是这样的:

    “地方事,我只愿收集材料以供参考,不愿也不应当直接处理一般地方性的问题,使地方党政不好办事。”

    李漱清读完这封信才终于明白了毛泽东找乡亲们反应乡间民情的用意,他并不是要插手地方事,而是根据地方的民情来作为一些制度上的参考。

    这就是毛主席坚持原则的可贵之处,实际上,毛主席一句话,或许地方上就能很快解决问题,但这不仅让地方上的官员不好做,时间长了,他们在做事的时候可能会考虑毛主席,从而不再客观,而且这还会打乱地方的工作,地方有地方的规章制度,作为主席,他绝不会去随意干涉。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泽东的儿子 毛岸英传奇
·下一篇:无
·向毛泽民烈士致敬!
·这名邱县军人护送毛岸英回韶山(组图)
·毛泽建 革命烈士传
·毛泽民的最后岁月:从国民党审讯记录看烈士的初心和意志
·纪念毛岸英烈士牺牲72周年(外一首)
·纪念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毛岸英诞辰100周年(组图)
·传承红色基因 纪念岸英百年——沈阳市岸英小学“英雄教育”校园文化展示暨纪念毛岸英诞
·毛泽东的爱人杨开慧(组图)
·毛泽东的妹妹毛泽建(组图)
·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组图)
毛主席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主席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主席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主席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