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群芳多皎洁,冰心一片晓风开”清代康熙帝在《玉兰》这首诗里这样描写玉兰花。尤其是“冰心一片晓风开”常被用来赞美玉兰花的冰清玉洁。该诗句通过“晓风”“冰心”等意象,描绘了玉兰花的洁净与高雅。
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这是对吕玉兰一生优秀品质和思想情操的精炼概括。它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正是“冰心一片晓风开”,正是“试比群芳多皎洁”。
一、玉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忠诚为民的担当精神:玉兰精神强调"爱国为民"的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家国天下"的情怀高度契合。例如吕玉兰作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一生严于律己、勤政爱民,甚至在生命最后拒绝接受护理费,这种为民情怀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的体现。 艰苦奋斗的务实态度:玉兰精神中的"艰苦创业"与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奋斗传统紧密相连。吕玉兰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带领群众战风沙、斗盐碱,这种开拓精神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克服自然灾害、发展生产的实践一脉相承。 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玉兰精神倡导"无私奉献",与中华民族"舍小我、成大我"的价值取向一致。吕玉兰生前多次拒绝特殊照顾,坚持清廉本色,这种清正品格正是对传统文化中"君子以德立身"理念的传承。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玉兰精神强调"求真务实",与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相符。吕留良在农业实践中坚持调查研究,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与《尚书》"格物致知"的认知传统相呼应。
二、玉兰精神是东留善固人抗日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1937年“七·七”事变前,东留善堌村前身为东留善堌前街村、东留善堌后街村两个村。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和中共临清县委的指示精神,于1939年秋,合并为东留善堌村。当时全村有1300多人,成立了以孙桂彰为支部书记的村党支部,选举产生了以王兴善为庄长的村抗日政府。抗日战争的八年里,在先后任过村支部书记的吕天祥、孙万鹏、孙文焕、王兴会、吕士奇等人的领导下,村民始终坚持抗日,支援前线,不当汉奸,救国救民,成为临清县有名的抗日模范村,受到冀南四专区的嘉奖。 就这样, 在血与火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东留善固人的抗日救亡不屈不挠的 抗日精神。
玉兰精神是吕玉兰及其带领的东留善固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它既继承了抗日精神中的民族气节与奋斗基因,又在新时代实践中实现了升华。具体表现为:精神内核的延续性:抗日精神中的坚韧不屈(如面对日军侵略的顽强抵抗)转化为治沙造林的“铁姑娘”精神;集体主义传统从抗日时期的军民协作延续为合作社时期的集体创业。新时代的创新发展:通过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实践,将抗日时期的生存抗争升华为系统性生态改造,实现“穷沙窝变绿洲”;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拓展为“农业+工业”双轮驱动模式,形成全国最大的玉露香梨种植基地和20多家集体企业。文化符号的传承:吕玉兰纪念馆成为精神教育基地,其“人民至上”理念与抗日精神中的为民牺牲一脉相承;现任村党委以“玉兰精神”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华北特色生态小镇。关键差异:抗日精神侧重民族存亡的救亡图存,而玉兰精神更强调建设时期的主动创造与可持续发展。两者共同构成东留善固人的精神谱系。
三、玉兰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探索和实践。玉兰精神是吕玉兰忠诚党、忠诚人民、忠诚祖国的思想与行动的集中体现,与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焦裕禄、吕玉兰都是好党员、好干部。所以,习近平同志才提出学习焦裕禄、学习吕玉兰。高尚的精神能够穿越时空,永远不老,历久弥新。焦裕禄精神是这样,吕玉兰精神也是这样。因为这是玉兰书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她把毕生精力献身于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具体实践,是她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行动,而且将突出政治贯穿于一切工作中。
四、玉兰精神与邢燕子精神构成的中国农村建设的双重精神遗产。
邢燕子与吕玉兰同为上世纪60年代知青典型,分别以“扎根农村”和“十个为什么”闻名。两人多次在中央会议中联合发言,吕玉兰的“为民、实干、清廉”精神与邢燕子的“知青精神”(为国分忧、无私奉献)形成时代呼应。吕玉兰精神:聚焦基层干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实践,如提出“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口号,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邢燕子精神:突出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克服自然困难的集体主义,如“燕子突击队”开荒增产。两者虽同属知青时代典范,但吕玉兰更侧重基层治理创新,邢燕子则强调劳动奉献,共同构成中国农村建设的双重精神遗产。
全国著名劳模吕玉兰不是横空出世的孤立现象,玉兰精神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土壤和强烈的时代背景。玉兰精神是临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更是临西人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