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纪念文章
走近江山老师 感悟“玉兰精神”(组图)
2022-05-12 09:11:14
来源:网络
作者:张公佚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拜访江山老师是我们多年的夙愿。因为他身上有着许多耀眼的光环和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他不仅早就是颇有名气的新华社高级记者,而且是著名劳模吕玉兰的爱人;不仅是吕玉兰精神的见证者,而且人们一直在传颂和演绎着着他与吕玉兰的众多传奇;他不仅是周恩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悉的人物,更因为他笔耕不辍,创办了传播红色文化的权威网站——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唯一亲自题字的网站),全身心地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最近,笔者随同中国服务文化采风团20余人拜访了江山老师,聆听了江山老师对爱人吕玉兰同志的深情回忆,使我们对吕玉兰的高风亮节、同时也对江山老师的谦恭低调、高风亮节的为人,对他传播红色文化和玉兰精神的虔诚执着肃然起敬。

    一、谦恭儒雅、平和低调的大记者、“玉兰精神”的传播天使

    江山老师原名江勤泉,生于1946年3月12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森庄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新华社高级记者,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总编辑。1965年高中毕业后被调到新华社工作,先后在总社机要处、国内部、河北分社工作,从事过工业、外事、农业、政治、文教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在国内部政治外事组(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部的前身)工作时,曾参与采访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外事活动,以及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英国首相希思和朝鲜金日成首相等外国元首访华,美国记者兼作家斯诺逝世等重要活动。后来还参与采访过华国锋、胡耀邦、李鹏、朱镕基、温家宝、习近平等中央领导的活动。1974年与全国著名女劳动模范吕玉兰结婚,1975年调到新华社河北分社工作,先后任政文部主任、新华网河北频道总监、新华社石家庄记者站站长等职,参与了唐山大地震、科技人员上太行、中国建立第一个省级信息反馈网络、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天主教、中国律师、中国监狱、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混合经济、"反腐败勇士"姜瑞峰、"改革风云人物"马胜利、震惊冀南的永年"朱庄事件"和魏县"邵村事件"、石家庄特大爆炸案等著名人物、重大事件和新闻热点的采访,写出了一批内容生动、事实准确的新闻消息、人物通讯、工作通讯、记者来信、考察报告、风物游记等新闻作品,以及若干散文、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剧本等文艺作品。1976年,作为中国第一个赴唐山大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荣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的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模范人物称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以及河北农业大学师生多次赴太行山采访,总结出依靠科技加快贫穷山区发展的“太行山道路”,荣获河北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与国务院贺电嘉奖成员。此外,还荣获过“全国抗洪抗旱模范”、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4年“中国互联网十大新闻人物”、中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好新闻奖"优秀奖、水利部“全国水利好新闻奖”等荣誉称号。在完成新华社新闻报道任务的同时,先后结集出版了散文与通讯集《友谊之歌》、《人字经》、《大千世界探访录》、《科技上太行》、《吕玉兰》、《中国红色旅游指南》、《中国女红军长征记》和电影文学剧本《无冕之王》等专著,编著了《中国红博》、《中华孝道》、《1935·习水记忆》等书刊。其中,以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吕玉兰丈夫这一独特身份采写的长篇人物传记《吕玉兰》,以及协助中央电视台新影集团拍摄的六集纪录片《吕玉兰》,真切地记述了吕玉兰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廉洁奉公的生动事迹,全方位地解析了这位著名女劳模的成长经历与感人精神,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江山老师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谦恭儒雅、平和低调。采风团员来自四面八方,年龄相差几代人,有的90后见到江山老师这个大人物还很紧张拘束。但学富五车、功成名就的江山老师一点架子也没有,不仅语调平和、微笑热情、和蔼可亲的回答大家的问题,而且主动与大家一一握手,主动用双手规范的向小字辈递送名片。而年轻的团员大都激动的忘了回敬名片。当大家提出与他合影时,他来而不拒,而且还时常把中间的位置让给小字辈。虽然他走南闯北,采访过不少中外名人,属于见过大世面的大记者,但他在参观企业时,年逾七旬的他精神最饱满、看得最认真、听得最仔细、神情最专注、发言最贴切,表现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江山老师的低调平和还表现在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包容大度的高贵品格。他从来没有打过吕玉兰爱人的旗号,也从未“沾过”“名人劳模”的任何“好处”。他虽然事业有成、公务繁忙,但自从与工作狂“劳模”吕玉兰结婚后,便一直深切理解、全力支持劳模吕玉兰超负荷的工作,自觉快乐的扮演起“家庭妇男”的角色,默默的承担起教育看护两个孩子等家务,后来又全身心的照顾患病的妻子。他本来是新华社小有名气的记者,搞过许多深层次报道,但自从与吕玉兰结婚以后,在吕玉兰生前从来没有写过吕玉兰的报道,甚至也不再去吕玉兰工作的地方采访(尽管这些地方是采访的热点)。但吕玉兰逝世后,他心如刀绞强忍悲痛,毅然向领导提出休假三年,专心搜集采访吕玉兰的事迹,为党和国家奉献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当时,他正处于职务调整的关键时刻,领导和同事们一再请他慎重考虑,但他淡泊名利,毅然决然在新华社“离职三年”自费采访吕玉兰的事迹,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打捞吕玉兰文化遗产的“长征路”,沿着吕玉兰的足迹,走访了两百多位吕玉兰精神的见证者,搜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江山以吕玉兰丈夫的特殊身份,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就的《吕玉兰》一书,情真意切地记述了这位女劳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悲壮一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他指导创建了《吕玉兰纪念馆》,为以后的有关吕玉兰的影视作品及其他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为弘扬玉兰精神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华社高级记者的职业素养,看到了资深媒体人江山老师高风亮节、坦荡胸怀和大公无私的精神,看到了江山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玉兰精神,他是在用玉兰精神弘扬传播玉兰 “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精神。我们不由得感叹道: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一个著名女劳模的背后,必然有一个无私奉献的伟大高尚的大丈夫。更令我们敬佩的是,江山老师对社会上流传之久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亲自为江山媒喜结良缘”传说,并没有顺波逐流“以讹传讹”,借此炫耀自己。而是专门向我们作了“辟谣”更正:当时各级领导都很关注忙于事业的大龄青年吕玉兰的婚事,而促成江山与吕玉兰婚姻的,是新华社河北分社的老社长米荣运。从这件事上,更显得江山老师一贯实事求是的难能可贵。

    二、永不凋谢的“玉兰” 穿越时空的宝贵财富

    有一种精神叫无私奉献,有一种情怀是百姓至上,有一种品质是无惧艰难,有一种作风是艰苦奋斗,有一种精彩是永不谢幕,有一个传奇需要代代传颂,有一个名字让人刻骨铭记,她就是一个影响几代人的巾帼英豪、优质服务的模范,一个官至省委书记却不忘劳动本色、降至县委副书记仍干劲不减、四上四下心地坦然的共产党员,一个一心为民真抓实干、带头克服困难、身先士卒的领导,一个英姿飒爽、高风亮节的“铁姑娘”——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被习总书记誉为“好大姐”的人民公仆吕玉兰同志。

    一个名字,能够沉淀于人们的记忆之河,必然有其厚重的理由。一种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必然有其璀璨的价值。曾经激励过许多人的“铁姑娘”,为什么在她过世多年之后,“玉兰精神”仍不凋谢?拨开历史的云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高尚的精神能够穿越时空,永远不老,历久弥新。焦裕禄精神是这样,吕玉兰精神也是这样。上个世纪60年代,吕玉兰的事迹曾传遍了大江南北,影响和激励了无数的人。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体黄创作吕玉兰人物诗(组图)
·下一篇:无
·红色火炬高高举——正定县成立弘扬玉兰精神研究会
·武培真:红色火炬高高举——正定县成立弘扬玉兰精神研究会
·特稿:红色火炬高高举——正定县成立弘扬玉兰精神研究会
·临西县学党史暨玉兰精神座谈会系列报道之一:党史专家、革命后代到吕玉兰家乡临西县讲
·临西县学党史暨玉兰精神座谈会系列报道之一:党史专家、革命后代到吕玉兰家乡临西县讲
·江山、布铁威、郑斯维、张玉坤:临西县学党史暨玉兰精神座谈会系列报道之一:党史专家
·特稿:临西县学党史暨玉兰精神座谈会系列报道之一:党史专家、革命后代到吕玉兰家乡临
·中红头条:临西县学党史暨玉兰精神座谈会系列报道之一:党史专家、革命后代到吕玉兰家
·临西县学党史暨玉兰精神座谈会系列报导之二:王元慎:开天辟地 大浪淘沙——中国共产党
·江山、布铁威、郑斯维、张玉坤:临西县学党史暨玉兰精神座谈会系列报导之二:王元慎: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