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红色头条(中医系列报道之一):高手在民间——记振兴中医践行者郑军(组图)
2020-06-02 16:37:13
作者:吴志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郑老师,你为什么没坚持搞针灸呢?”​我追问。

    “吴书记(笔者曾担任过江阴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如果这些年我坚持了针灸,那么今天就会少一个更能治病的中医!这次武汉抗疫救人,果断采用中医药施治,就少了一种疗效显著的‘郑氏防感茶’,就少了一份价值20万元的捐赠!”

    听得出,郑军的​回答有些“自负”。

    郑军​向我解释了中断学针灸的缘由。他说:因为针和灸要“留针”,但我要按时去学校上课教学,没那么多空余时间,所以只能改转“用药”(中医),开好处方就可以走人,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其实,真正意义上的针灸,是耗损针灸师“精气神”的行当。虽然学针灸时间不长,但我体会到,练功有手感,打球有球感,针灸有气感,号脉有脉感。针灸前,要找气感、针感,这种感觉全凭意会、无法言表。针灸,仅仅把针扎下去,是十分肤浅的治疗;真正的针灸,针灸师必须调神、运气、动精、潜心,去辅助下针。而这个过程,会耗去针灸师的许多体能,久而久之,就会损伤针灸师的体质。黄仲林伯伯不到70岁就去世了,看上去是“无疾而终”,实际上是他从事针灸数十年“精气神”的严重透支。黄老伯伯虽然深谙“正道与人体能量成正比,悟道能强身健体”的道理,也晓得“要聚能、惜能、节能”,才能延年益寿。可是,黄伯伯更讲求“以心印心”,更注重“医者仁心”,一心为了患者,不惜透支自身。春蚕到死丝方尽,黄伯伯是一位赤胆忠心、尽责尽心的“人民医生”。

    听得出,郑军这番话,很敬畏针灸,很敬仰针灸大师​。

    实际上,郑军由“针灸”改行“用药”,也是“被迫”的。

    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郑军的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精神受到沉重打击。1991年,母亲身体状况出现不适,郑军劝母亲赶紧就医。因为家庭经济负担重,3个儿子还没有全部成家立业,母亲对病体能拖就拖,直至子宫肌瘤出血。见此情形,郑军马上向学校请假,带着母亲四处求医,“跑了好几家医院,找了好多医生,用了许多药,但还是没有看好母亲的病。母亲泪水涟涟,我说我们回家去吧,儿子帮你看病吧。”(郑军语)

    郑军坦言:母​亲是他自学中医并用于临床的“第一只白鼠”。为了治好母亲的病,郑军看书查阅再确诊,引经据典开药方,自己动手做丸药熬汤药。果不其然,一张方子,数味中药,几十元药费;精准施治,对症下药,药到病祛。

    无疑,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母亲的病被儿子看好了”,“郑军能用中医治病了”,“郑军开的中药,既能看好病又能省钞票”。郑军的中医“传奇”不胫而走,一时成为佳话。

    郑军说:“其实,我用的就是张仲景老先生的(黄土汤)处方。”

    郑军是特别用心之人。他认为,自己能治好母亲的病,绝非偶然碰巧;而是用中医手段找到了母亲的“病根”,用中药的力量祛除了母亲的“病灶”。于是,他在总结治愈母亲病例的基础上,拓展范围,拓宽路径,大胆而审慎、理论又实践、传承加创新,形成了许多疗效显著、思路独特的“郑氏药方”,救治了数以百计的病患,特别是疑难杂症甚至被西医判为“绝症无救”的病患。

    1997年,郑军母亲又不幸脑外伤。住院多日,伤病引起便血的问题迟迟未解决,医院中西医会诊后认为“基本没有救治希望”。郑军不同意这个“宣判”,他以“转院”的名义,用汽车把病母拉回家去。出院时,他顺道花不到15元的钱买了数味中药,到家后即煎成汤药让母亲吞服。第二天一大早,郑军的房门被母亲敲响,母亲说:“阿军,你好好睡吧,我喝了药,感觉好多了。”郑军一骨碌翻身起床,打开房门,只见母亲笑眯眯地站着。郑军扑上去,拥抱母亲——儿子仅用一副中药,就让娘亲站立起来!郑军激动得热泪盈眶。

    许多年以来,郑军除用中医施治,还稔熟“手工发丸药、冬令做膏方”,把中药的“汤散丸膏”做得风生水起。他记得是1994年,为了做膏方,专门去街上日杂店买回煤球炉、大铁锅,自己设计制作中药柜,亲自跑中药材市场,“亲自动手熬制膏方”(郑军语)。

    为了辨识中药材,郑军不停留在熟记药书上的插图和注释,而且要到中医药房去认证和品味。离郑军老家不远的璜土镇中药房,就是郑军屡屡光顾的去处。中药师臧云亭,16岁跪地拜师学艺,中药柜几百味药如数家珍,闭着眼睛用手抓,上小盘秤称毫克不差,让郑军崇拜之极。臧云亭把郑军认为弟子,手把手教他,药对药练他,居然把郑军带到“名副其实中药师”的层次。“中药为媒,两家结亲”,后来臧云亭成为郑军大哥的岳父。如今郑军自制的“汤散丸膏”,有些已成为祛病解痛、健身康体的“名品”而求之不得,惠及普通大众。

    就这样,郑军与中医结伴,朝夕相处,乐此不疲。

    就这样,中国中医药王国,走来一位痴情的爱好者。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湘潭大学刘建平教授新著《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育人研究》出版发行反响热烈(图)
·下一篇:无
·特稿:《长白山江岗志略》研究之圆虹
·特稿:回想民盟先贤出版的中译本里排印着第一次用铅字印出来的毛泽东的一首诗作
·特稿:湘潭大学刘建平教授新著《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育人研究》出版发行反响热烈(图)
·特稿:苗乡里的红色记忆
·特稿:只有中医才有资格解决糖尿病的难题
·特稿:广积庵妈妈
·特稿:杨铁城——冀中回民支队的早期领导人(图)
·特稿:“信仰与责任”不忘初心为人民暨电影《红军沟的故事》历史研究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海陆丰,93年前的“红色首都”(组图)
·特稿:难忘的题词 永恒的动力——重温毛主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伟大题词有感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齐雪芹:戒毒歌:冰玫瑰(图)
《长白山江岗志略》研究之圆虹
阚世良、安学斌:《长白山江岗志略》研究之圆虹
特稿:《长白山江岗志略》研究之圆虹
特稿:回想民盟先贤出版的中译本里排印着第一次用铅
我用当代科学语境进行解读让一些西医开始扭转对中医
金日光:我用当代科学语境进行解读让一些西医开始扭
红色头条(中医系列报道之一):高手在民间——记振
劉沛勛:一個中國促進統一(图)
特稿:湘潭大学刘建平教授新著《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