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丰红色联播
何处江山不故人——红色作家聂绀弩的海陆丰情结(组图)
2021-09-17 15:16:30
作者:叶良方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别名小莫斯科好,胜地暌违卅八春。
宫厦城墙红作姓,妇婴儿女战为魂。
一时才俊无遗冢,何处江山不故人。
遥指木棉花下路,似有旗笠万农民。

    这首《重到海城》,是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聂绀弩于1964年5月14日重到海丰时心潮澎湃时所作,记述了诗人重游海丰故地的感受。诗中体现了作者对这片红色土地的深入了解和深厚感情。

青年时期的聂绀弩

    聂绀弩,原名聂畸,湖北京山人。曾任中国作协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古典部主任等职。1925年春,他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身份,参加了第一次东征,随军到达海丰县城。当时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他被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留下来协助海丰县农军建设。不久,彭湃在龙山准提阁兴办起海陆丰农民运动讲习所,系统地对文化青年骨干进行培训,以适应农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形势,聂绀弩被任命为革命文学教员。同时,兼任县城一所高等小学校的校长。他是一位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文学青年,思想极其活跃,经常应《陆安日报》编辑李谷珍之邀,撰写自由体诗和杂文等发表在副刊上,从而在海丰开启其革命文学生涯。聂绀弩的杂文,针对时事政治和海陆丰的某些陋俗,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文辞犀利,思想深刻,对当时的农民革命运动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也引起当地文学青年的注意。是年端阳节,聂绀弩通过钟敬文、丘东平等发起邀请,集结10多位文学青年到龙山准提阁农讲所,一边观赏龙津溪的龙舟比赛,一边举行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诗会,座上即兴撰写一联云:悼三闾大夫庆咏端阳;论五月形势讴歌农会。以他敏锐的观察力,通过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和端阳的民俗活动,表达了对海陆丰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的信心。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和战地文学作家丘东平,以及杨成志、马醒、陈绍统等,就在这个时期与他认识,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文学情结。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文坛的著名人物。

    聂绀弩在海丰农讲所主讲革命文学,主要培训农运宣传员。当时全所共有学员42名,大部分是陆安师范和海丰中学的学生。其中有敖少琼等7位女学生,她们因言论与众不同,多涉及时代政治名词,且行为和打扮趋于城市知识妇女,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被时人称为“自由女”。来自陆安师范的学生敖少琼,出身于海丰县城文化世家,长得亭亭玉立,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是陆安师范闻名的“校花”,思想进步,聪明活泼。于是,上门求婚者络绎不绝,父母为她选择了有钱有势的陈某,但她毫不理睬。然而,对老师聂绀弩文学才华却颇为倾慕,经常向他请教各种文学问题。而聂绀弩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文化人,言行举止颇与当时海丰青年的习惯不同,因此,学员们暗地叫他为“怪人”。然而,敖少琼并不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他,毫无顾忌地与他继续交往,还常常与他在龙津河畔的月光下散步谈心。久而久之,爱情在两颗年轻的心中碰出了火花,俩人成为出入成双的好朋友,也成为人们谈论和关注的人物。聂绀弩曾把他和敖少琼的真挚爱情,写成自由诗《醒后》,发表在《陆安日报》副刊上。他们这种敢于摒弃世俗观念、自由恋爱的行为,赢得了广大青年的称慕,郎才女貌,大家赞他们是天生的一对。正当他们感情日趋成熟,将要结成连理之际,广东的革命形势出现逆流。为了革命利益,他俩只得在海城依依惜别。

热恋中的聂绀弩(手绘图)

    聂绀弩奉命随黄埔军队到广州镇压了反革命之后,又独自一人返回海丰与敖少琼会面,向其父母求婚。但是,敖少琼父母囿于传统思想,加上对聂绀弩这位“外江佬”不理解,不放心独生女儿随聂绀弩离开海丰,坚决反对他俩的婚事。聂绀弩因此痛别海丰,从香港登上了赴苏联莫斯科留学的轮船。敖少琼在农讲所期间,加入了海丰县妇女解放协会,成为闻名海陆丰妇女解放运动的“七颗明星”之一。后来,敖少琼与海城革命青年吴祖荣结婚。

    1930年4月,吴祖荣时任红军49团政治部主任。她随丈夫一起开辟大南山革命根据地,负责主编红军49团《战地通讯》。在硝烟弥漫中,她走遍海陆惠紫和大南山苏区。她不仅文章写得漂亮,书法也写得漂亮,人长得更漂亮,是红军中闻名的“女才子”。故此有很多年轻的战士,路经团政治部办公室时,特意去探望她。但这位美丽坚强的红军女战士,却成了党内斗争的牺牲品,与丈夫一起被诬为“ΑΒ团”分子。1931年11月30日,随军转移返回至海丰时,与吴祖荣和红二师政委黄强一同被捕冤杀,不明不白地死于大安峒深山中,当时她年仅27岁(注)。

    聂绀弩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则投身时代潮流,回国在南京任《新京日报》副刊《雨花》编辑。“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参加了“左联”,曾任《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的编辑。他在上海参加了冯雪峰、胡风为首的“左联”活动,高举鲁迅的旗帜,与国民党反动文人进行斗争。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古典部主任。1958年,聂绀弩被错划为右派,送往北大荒劳动。因杂文、诗词堪称一绝,他被文化界称为“鲁迅之后杂文第一人”。但由于他个性率直、行为散漫,也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大自由主义者”。

    虽然聂绀弩成为名闻遐迩的文化名人,也成为右派分子。但他始终无法忘怀红色海陆丰。1964年5月14日,为探望战友遗属、追寻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足迹,他千里南下单人专程从北京到达海丰。故地重游,他百感交集。在参观红宫红场时,聂绀弩提笔题写:“三十九年前曾在此工作,及见彭湃、李谷珍、吴振民、陈魁亚、杨其珊、李劳工、林甦等先烈革命雄姿。今日回忆,如在眼前。而新海丰、新中国之伟图,与当年筚路褴褛、披荆斩棘之况迥不相同。抚今追昔,诸先烈之丰功伟绩,实令人景仰。”

    在海城,聂绀弩碰到一位当年农讲所的学生,询问各位的境况和去向,得悉敖少琼及其丈夫吴祖荣,已在大安峒革命根据地,被党内左倾分子诬为“ΑΒ团”而惨遭杀害时,不禁悲泪盈眶,长声叹息;从心底深切悼念他这位青年时期的红颜知己。之后,他特意到敖少琼家抚慰其母亲和亲属,但当时“ΑΒ团”事件尚未平反,其亲属不敢深谈敖少琼牺牲经过,各自低头掩面流泪叹息。

    聂绀弩在这位当年农讲所学员的陪伴下,步行至桥东龙津溪畔的彭湃故居,拜见彭母周凤老太太,与之座谈,回忆大革命时期往事。彭母还记得他这位黄埔生,感到格外高兴;特地交代时任海丰县长的孙儿彭洪,设家宴招待他这位与其父亲彭湃共过事的革命前辈。席间,聂绀弩献上祝寿诗《呈彭母》一首。有小序曰:“彭湃烈士(兄汉垣、弟述均烈士)老母,年已九十余矣。与谈,竟忆三十九年前,曾有军官生戴着黑眼镜者至其家,真强记也。蒙命留字,勉呈。”诗曰:“风云龙虎彭三杰,宇宙光荣母一家。母意已成儿女志,此心犹著凤凰花。人称九十为眉寿,我以沧桑记岁华。社会主义春不老,孙曾艺圃枣如瓜。”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铭记海陆丰农民运动 重温党的初心和使命(组图)
·下一篇:张晓强:推动海陆丰老区振兴发展勇当示范(组图)
·追忆红色医生苏家麒(组图)
·徐向前在海陆丰的艰苦岁月(组图)
·海丰埔仔洞红色文化广场建成启用(图)
·一尊巾帼英雄雕像(组图)
·海丰红色圣地感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探索——基于海丰农民运动的思考
·共产国际电文显示:彭湃1921年入党(图)
·迎接二十大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组图)
·海丰县委书记看望东纵老战士(图)
·“八一”双拥 夏日芬芳(组图)
海丰红宫红场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丰红宫红场”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海丰红宫红场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海丰红宫红场”。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