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最新播报
 
 
中央媒体专访张谨
2009-07-21 09:55:16
作者:本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7月17日,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网、人民网等媒体联合采访了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局长张谨。

    问:为什么要成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为什么在淮安召开成立大会?

    答: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今年2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作为周恩来纪念地理当积极策应。今年4月21、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瞻仰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时,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加强对周恩来家世、生平的研究工作,作好宣传工作,把周恩来精神传承发扬。
    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家乡,近几年来,周恩来精神已经成为淮安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以“学习周恩来精神,建设周恩来家乡”为重点,把学习周恩来精神作为经常性活动。
    淮安周恩来纪念地是周恩来家乡的龙头景区,5年来,周恩来纪念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弘扬周恩来精神、建设周恩来故乡为已任,抓住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的机遇,开拓进取、负重奋进,景区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总理故乡第一窗口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问:全国周恩来纪念地有多少家?有何交流合作?

    答:全国周恩来纪念地点多面广,据 2008年由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组稿、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永恒的足迹》统计,有60余家。
    过去,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的三个组成部分———周恩来纪念馆、童年读书旧址、故居分属省市区三级政府管理,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互不往来。2004年纪念地管理局成立,我们将三个景点的资源整合起来,5年来,在管理局统一领导下,三个景点实现优势互补、各展其长、各显特色:周恩来纪念馆特色定位强调综合性,纪念馆建筑宏伟、风景秀丽、展品丰富,是国家批准建设的体现周恩来一生综合性纪念馆,重点展示周恩来光辉的一生;周恩来故居特色定位体现原真性,故居是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建筑,是开国总理诞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展示周恩来家世;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特色定位注重地域性,读书旧址有一株周恩来少年时期亲手栽种的腊梅,家乡人称之为“一品梅”,读书旧址重点展示周恩来童年学习生活的故事和万家家世。目前,在淮安形成了周家、周馆、周塾、周茔的完整纪念地;在全国又形成了中心纪念地、重点纪念地、一般纪念地组成的更完整的纪念网络。
    2008年3月1日,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浙江绍兴周恩来纪念馆及中国共产党驻沪办事处纪念馆联合主办了“‘枫华杯’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中学生书法大赛”,110名来自江、浙、沪的中学生现场挥毫,以书写周总理诗词的方式纪念即将到来的一代伟人周恩来110周年诞辰。这是江、浙、沪三地四家周恩来纪念地首次合作举办活动。
    今天,在淮安举办“同铸丰碑、共创辉煌”周恩来纪念地论坛是全国周恩来纪念地首次坐到一起,交流发展经验,并发表淮安宣言。今天成立周恩来纪念地论坛,形成了一个共识:齐心协力、竭才尽智,同铸丰碑,共创辉煌;搭建了一个平台,交流经验、沟通资源、互利合作;创建了一种机制,滚动轮办、互动轮值、与时俱进,彰显特色。全国周恩来纪念地以此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置身同一个家园,瞄准同一目标,各展其长,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周恩来精神的传播和弘扬,共同推进周恩来纪念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在淮成立
·下一篇:《风采永存——杜修贤摄影作品展》在铁岭开展(图)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纪念地宣讲(组图)
·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初审结束(组图)
·管理局在全市公务员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
·立足5A 谋篇布局——管理局召开5A创建工作汇报暨义务监督员座谈会(组图)
·关于举行周恩来纪念地2015年度文化业务考试的通知
·日本友好访问团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图)
·管理局赴京征求纪念周恩来逝世40周年活动意见(组图)
·纪念馆宣讲团在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宣讲(图)
·叶勇在首届网络信息技能竞赛中获奖
·戮力同心 共创全国文明城市——管理局走进社区开展帮扶活动(组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