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领袖故事>>正文
毛泽东有关“出主意、用干部”的读史评论
2010-01-28 16:29:28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陈晋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关于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毛泽东和邓小平说过两句极为相似的话。

  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

  邓小平说:“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

  出主意,就是抓方针;用干部,就是抓头头。抓住了这两条,也就抓住了做领导的根本。

  道理不难懂,做起来却非易事。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领导集团在这个问题上的成败得失,很值得研究。毛泽东读史,多注意此道。

  先说“出主意”。

  领导出主意,最主要的是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发挥关键作用。提出主意的快慢和好坏,体现谋断能力和决策水平的高下。毛泽东在1959年3月的郑州会议上,曾比较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别,认为曹操多谋善断,最厉害;刘备也很厉害,却稍逊一筹,“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袁绍则根本就是“见事迟,得计迟”,属不称职的领导。

  见事早,得计早,是提出好主意的一个前提。为了具体地说明这个问题,毛泽东曾举了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的一个例子。他说:“蒋介石就是见事迟,得计迟。形势已经出来了,他还没有看见,等到看见了又不好得计。比如辽沈战役时他对卫立煌的部队,总是犹豫不决,最后才下决心,强迫他去热河、到北平。如果早一点,我们围攻锦州的炮一响就让他马上走,我们就没有办法,只能切他一个尾巴。如果在我们还没有打锦州时,就把沈阳、锦州统统放弃,集中于平津,跟傅作义搞在一起,我们也不太好办。”这个评点,符合辽沈战役的战场实际,指出了国共双方统帅部的决策快慢之别。

  见事早、得计早的谋断力,总是在总结实践的经验包括总结失误的教训中积累和增长起来的。一个成熟的领导者,对有的事情可能见事早,得计早,对有的事情则未必。毛泽东曾经坦言,新中国成立后,有些事情自己也没有料到。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八届七中全会上,他总结了这样几件事:“没有预料到1957年出现这么大一个风潮,右派进攻。此外,还有两件事没有预料到,一个是反斯大林的大风潮,全世界的共产党跟着倒霉,连我们也无光彩,苏联共产党也没有光彩。再一件就是没有预料到经济指标定高了。(今年)1月上旬我召集的那个小会,陈云同志讲估计完不成,这种话应该听。”反思在见事、得计问题上的不足,本质上就是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出主意。早在1941年,毛泽东就讲过,“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者的任务”。邓小平晚年也说,他最关心的事,“一个总结经验,一个使用人才”。可见,总结经验也是“出主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终提出好主意的重要认识基础。

  出主意、做决策不是一个人的事,通常情况下要有一个听取别人意见、汲取别人智慧的谋断过程。按毛泽东的说法,要“多召集几个会议商量,然后才能有断,所断便是善断”。汉高祖刘邦,毛泽东认为他算得上是一个“从谏如流”的历史范例。在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详细讲了刘邦纳谏善断的几件事情:一是听张良劝说,把已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韩信封为齐王;一是楚汉以鸿沟划界之后,听张良、陈平之劝,乘胜追击引兵东向的项羽;一是刘邦称帝后想建都洛阳,但在听了刘敬的建议之后,决定定都关中长安。这些见事早、得计早的主意,虽然不是刘邦提出来的,但他能及时采纳决断,做出明智选择。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总有人给他献计,改变或完善他的想法,不能不说与他平时注意营造“出主意”的氛围有关。毛泽东在读《史记·高祖本纪》的批注中,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这个判断的依据,恐怕与刘邦在“出主意”这个问题上远远超出项羽紧密相关。

  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人的谋断决策方式引起毛泽东的重视,这就是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记载,李存勖把部属康延孝叫到家里咨询灭梁之事,康延孝认为,梁兵目前聚集在一起,我们不能硬打,等到他们分兵合击我们时,每处兵力就减少了,那时可“率精骑五千,自郓州直抵大梁”。李存勖依计而行,果然夺取了郓州。还有一次,李存勖屯兵朝城,后梁几路大军合围压境,而李存勖却粮草匮乏,难以支撑,于是召集诸将开会研究。结果大家都认为应该退兵求和,但李存勖听了十分不悦:“如此,吾无葬地也。”随后,他单独找部将郭崇韬商量,郭崇韬则建议,部署一些兵将留守朝城,由李存勖亲率精兵“长驱入汴,彼城中既空虚,必望风自溃”,并说这个主意他曾经和康延孝仔细商量过。李存勖欣然同意,果然取胜。毛泽东读到这些事,批道:“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者,可谓识时务之俊杰。”“已成摧枯之势,犹献退兵之谋,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时审机独断,往往成功。”

  从李存勖灭后梁和毛泽东的批语看,有四点值得思考:一是决策之前,李存勖总是主动谋于人,一谋不行,换一个范围再谋。此为多谋、善谋。二是谋于人但并不被别人的意见牵着走,自己胸中已有基本的判断和方向,因此他没有采纳诸将退兵求和的主张。此为能断、善断的前提。三是郭崇韬、康延孝的高明之处,是不被表面困难所吓倒,看出不利形势背后潜藏的机会,提出精兵奔袭之策,一举扭转困局,属大智大谋。四是李存勖在关键时刻善于“审机独断”,凸显出作为团队核心人物的决策魄力。以上四点,比较具体地展示了“出主意”的领导方法和谋断过程。

  最重要的出主意,当然是确立正确的路线方针。对主政者而言,尤其如此。西汉初年,刘邦、萧何推行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等政策,是符合大乱之后迅速稳定局势的聪明选择。继任者曹参的政治智慧体现在他能够确认这条路线,并且不顾非议坚持下来。正是“萧规曹随”,打下了“文景之治”的基础。此后汉武帝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改行儒法并用实际上以法家之术为主的执政方略。他的孙子汉宣帝继续加以坚持,但汉宣帝时的太子(即后来的汉元帝)却劝宣帝改变这一执政方略,多用儒生,以行德教仁柔之道。宣帝很不高兴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由此骂道:“乱我家者,太子也!”毛泽东很注意汉宣帝父子的这场争论。1957年6月他同吴冷西等人谈话时说: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不失为鼎盛之世。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元帝好儒学,摒斥名、法,抛弃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他父亲骂他,“乱我家者,太子也”。1966年3月,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再次提到这一点。西汉一代,也确实是从汉元帝手上出现衰变的。由此看出,执政者能否确定和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主意”、大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盛衰。

  再说“用干部”。

  汉宣帝父子关于执政路线的争论,事实上已经涉及“出主意”与“用干部”的密切关联:只是行德教仁柔之道,必然要多用甚至全用儒生治国;以霸王道杂之,自然要儒法之士并用甚至多用名法之士。对二者的关系,毛泽东1938年有过另一种提纲挈领的表述:“如果是贤明皇帝,就会是忠臣当朝,用人在贤;如果是昏君,必有奸臣当朝,用人在亲,狐群狗党,弄得一塌糊涂。中国历朝以来的组织路线,即干部政策,都是随着政治路线改变的。”用干部的关键,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人贯彻实施既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毛泽东说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句名言,道出此中真谛。提出正确的主意后,用什么人来实施这个“主意”,是用赞成者还是用不赞成者或者模棱两可者或者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根本就糊里糊涂者,结果会大不一样。

  刘备集团用关羽驻守荆州,就是一个教训。

  诸葛亮为关羽定的方针是“北拒曹操,东联孙吴”,但关羽无论是在性格气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都不足以担此大任。他好意气用事,一会儿吵着要入川同马超比试武艺,一会儿又不愿同“老卒”黄忠为伍受封“五虎上将”。在内部闹闹倒也罢了,要命的是他把这种狭隘意识用在对待孙吴集团的态度上面。孙权派人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此举很吻合联吴抗曹方针,关羽却破口大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甚至威胁要斩杀来使。如此不顾大局,怎能不促使孙刘联盟瓦解,失守荆州?对此,毛泽东在多种场合说道: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误,他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结果失掉了荆州这个根据地。还说: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同盟军搞关门主义,不讲政策。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王震将军的望远镜
·下一篇:访毛泽东机要秘书谢静宜:揭秘主席不乘飞机真实原因
·特稿:伟大的毛泽东到底伟大在哪里
·舒国康、竹枝强:感悟毛泽东思想之八
·特稿:感悟毛泽东思想之八
·特稿:庆祝中国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开通十六周年
·骆义飚:主席长征黔东南——简述毛泽东及中央红军军委纵队经过黔东南(组图)
·特稿:主席长征黔东南——简述毛泽东及中央红军军委纵队经过黔东南(组图)
·舒国康、竹枝强:感悟毛泽东思想之七
·特稿:感悟毛泽东思想之七
·1935年10月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鉴赏
·姚老庚:1935年10月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鉴赏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纪念我的小叔叔俞慕耕烈士壮烈牺牲70周年(组图)
特稿:长征之歌
长征路上的红军标语(组图)
田竞:长征路上的红军标语(组图)
特稿:长征路上的红军标语(组图)
田竞:陨落在长征路上的“军魂”吴焕先(组图)
特稿:陨落在长征路上的“军魂”吴焕先(组图)
陨落在长征路上的“军魂”吴焕先(组图)
王久龙:浪淘沙·八角楼
特稿:浪淘沙·八角楼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四野后代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念进军东北七
特稿:海棠依旧香如故,一代伟人周恩来——电视剧
特稿:走进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啊,摇篮”团纪
特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子弟联谊会在海军四招举办
特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
特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红军母亲蒲文
特稿:革命后代举行2016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纪念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
特稿: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召开(组图
特稿:纪念开国元勋高岗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