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见晚年毛泽东 |
2008-05-08 09:40:53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王 殊 |
浏览次数: |
|
|
|
|
我们没有资格。美苏争夺的中心是在欧洲,双方都把重兵摆在欧洲。他在列举了美苏双方在欧洲的兵力数字后说,苏联是声东击西。欧洲国家太多、太散、太软,应该联合起来,对付美苏争夺的威胁,维持自己的安全与和平,不要有什么幻想。他接着谈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说德国威廉皇帝和希特勒在世界大战中都遭到了失败,主要原因都是吃了两面作战的亏。威廉皇帝在西线同法、英军队还处于对峙的状态,第二年就把大量兵力从西线调到东线进攻俄国,幻想先打败俄军,迫使沙皇签订和约退出战争。这个目标没有实现。第三年他又把很多兵力调回西线,但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法、英军力已大为加强,美国也参战在即,最后他吃了大败仗,不得不签字投降,把皇冠也丢掉了。希特勒也是一样,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西线还没有全部解决的时候,又在1941年6月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结果也陷入了被两面夹击的处境,连首都柏林也丢了,不得不开枪自杀。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不少,值得注意。
随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又谈了一些外交方面的情况。周恩来向毛泽东报告了施罗德访华的情况,说还有一些右翼人士包括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施特劳斯也想来。毛泽东说,我喜欢右派,可以把他们都请来,我也可以同他们谈。尼克松来,我就是同他在这里谈的,谈得还不错。
凌晨1时多,周恩来说:时间已过半夜,请主席早些休息。于是,大家都告辞出来。周恩来又在外面的小会客室里同我们谈了很久。周恩来对我说:主席已批准同西德谈判建交的请示报告,你尽快回波恩去了解施罗德访华回国后的情况。我欣然领命。
回到波恩后,我按周恩来的指示,首先会晤了施罗德,然后又拜访了外交部长谢尔。由于此前施罗德已给西德方通了气,西德也愿与中国建交,双方一拍即合,决定立即开始建交谈判。我方建议在波恩进行谈判。让我没有料到的是,我会被任命为与西德进行建交谈判的代表。谈判从8月18日开始,前后谈了40天,到9月29日结束。双方草签了两国建交联合公报,并发表了消息。外交部长谢尔接受我国政府邀请到北京访问,正式签署两国建交联合公报。10月11日,我国外交部长姬鹏飞同西德外交部长谢尔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展开了新的一页。我承周恩来的厚意,调到了我国驻西德大使馆工作,先是担任参赞,后来在1974年9月担任了大使。
二见毛泽东
1975年10月29日到11月2日,西德总理施密特访华。我提前回国陪同他访问。当时周恩来病重,由邓小平副总理代表周恩来总理举行欢迎、宴请施密特的仪式和与其会谈。
30日上午,双方正在会谈时,我们接到毛泽东要立即会见施密特的通知,双方立即停止了会谈,在邓小平的带领下,驱车赶往中南海毛泽东的住所。见到毛泽东时,我发现他的身体情况比3年前已差了很多,显得衰老虚弱,说的话也听不清楚,只有常在他身边的王海容、唐闻生还能听清大部分。于是他们就成了毛泽东说话的转述者。遇到他们也听不清的,毛泽东就用铅笔写在纸上。施密特看到毛泽东的身体情况,原来以为只是一次礼节性的会见,没想到毛泽东思路仍很清晰,谈兴甚浓,同他谈了1小时45分钟。施密特很高兴,说毛泽东看起来虽已很衰弱,但思路仍很清楚,谈得很坦率,也很幽默。
会谈中,毛泽东对施密特说:欧洲太弱太软,又不统一,怕战争怕得要死,假使今后一些年内不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联合起来,就会为此付出代价。施密特认为:一方面,欧洲共同的防御力量很强大,只要保持均势,就不必害怕苏联可能的冒险;另一方面,欧洲各国要努力同苏联及其盟国成为友好邻国,并且进行合作。施密特接着说,欧洲的民族和国家太多,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的道路也不同,统一起来是很困难的,要有几代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