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席间谈笑胸襟阔,最从平淡见英雄。
这首诗,是诗人杨朔于1939年12月1日在太行前线为朱老总贺寿时即席而作的,它十分逼真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了朱老总的博大胸怀和宽厚长者的风范,深得八路军众将士赞许,在抗日根据地广为传颂。
1937年9月,朱德总司令与彭德怀率八路军主力32000人开赴山西太行前线,在不足3年时间,八路军主力已经迅猛发展到220000人,地方武装和游击队数十万,华北各地建立了至少11处比较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给侵华日寇以沉重的打击。当时流传于根据地的一首“抗日点将歌”,唱出了边区人民的心声:“抗日点将点头名,点着朱德总司令,他令旗一展千军动;抗日点将点二名,点着彭副总司令,他立马横刀敌胆惊”。
早在抗战全面爆发的前夕,1937年4月,朱老总就在西北青年第一次救国大会上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抗日战争不是一两次战争就能解决的,战争的时间必会长久,战线必定会很宽”。他又利用到南京参加蒋介石召集的国防会议的机会,于1937年8月11日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演说,进一步指出抗战的取胜之道是:“实行持久战,开放民主,动员民众,在敌后发动游击战争”。他的远见卓识,使得与会的国民党将领们精神为之一振。不久以后,蒋介石就接受朱德的建议,在庐山开办了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聘请了八路军将领做教官。与此同时,朱老总在八路军总部出版的《前线周刊》上发表了专著《论抗日游击战争》,全面而详尽地阐述了怎样从战略高度上以及在具体战术上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11月,延安解放社为该书出版了单行本。朱德的这一对日持久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与毛泽东完全一致。在我党我军著名的大生产运动中,朱德率先垂范,亲自动手种了三亩菜地,质量与产量均属上乘,就连延安当地的老农都啧啧称赞。他还亲自纺线织布,所出产品也都是优等。大生产运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边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边区的百姓兴高采烈。“拥军花鼓”、“南泥湾”等歌曲传遍四方。其中“拥军花鼓”的第二段专门歌颂了朱老总:“天下闻名的朱总司令,一心爱咱们老百姓,为咱们生活过得好,发动了生产大运动……”
朱德与十六字诀
回溯当年,南昌起义之后,朱德率领一团劲旅,仅以八百壮士,与敌人巧妙周旋,杀出一条血路,然后秘密隐入老同学范石生部,弄得国民党百万大军竟也无可奈何。他所率领的这八百位英雄,铸成了我军的第一支钢铁雄师,即后来井冈山上著名的红四军第二十八团,仅该团一个团队,就产生了我军的三位元帅、一位大将。粟裕大将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这一时期时,满怀深情地描绘道:“进到石径岭附近,这里都是悬崖峭壁,地形十分险要,只有一个隘口可以通过,却被反动民团占据了。这时朱德同志突然出现在队前,他一面镇定地指挥部队疏散隐蔽,一面亲自带领几个警卫人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人的侧后发起进攻,敌人惊恐万状,纷纷逃跑,给我们让开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同志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掂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
从范石生部出走后,他又率部发动了湘南暴动,集结成近万人的大部队于1928年4月浩浩荡荡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
朱德的十六字诀是他在护国战争时期在滇军当旅长时总结出来的战术原则。上了井冈山,得到毛泽东的大力肯定和赞赏,并且在1928年5月,毛泽东将它写进给中央的报告中,而且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还把它编在一副对联里。对联是这样写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