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少奇遗物的故事 |
2007-08-31 22:11:31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李桂芳 |
浏览次数: |
|
|
|
|
员的修养》的报告,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该院院长张闻天根据学员的要求,请刘少奇将报告整理成文,并由延安中央机关《解放》周刊责任编辑吴黎平亲手送交毛泽东审阅。仅3天时间,毛泽东就批阅了全稿,并附短信一封,信中称赞刘少奇的文章:“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并指示尽快发表。
对于这部阐述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著作,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大会上曾高度评价:“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和其他关于党的建设的著作,教育了全党的广大党员,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多次称赞《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一本很有益的书,认为对党员同党的关系、共产党员进行思想意识上的修养等问题,讲得很透彻。当时,在延安的新老干部人手一册。大家认真学习,常用它对照检查自己。
当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亲聆刘少奇教诲的王首道深切回忆:“多少年来,广大党员和党外知识分子,热爱这本书,甚至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我看到烈士的衣兜里,也珍藏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鲜血所染红。”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是江泽民在1991年3月11日参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后的题词。
那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何以具有如此的理论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呢?那是因为它有着深刻的、不平凡的思想内涵。在1962年修订再版时,刘少奇曾对负责这部著作编辑的同志说过:这部书是根据多年对党内生活的观察,在思想修养方面作的一些总结。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写作于抗战时期。当时,我们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同时又需要巩固的时候。抗战爆发后,大批具有革命热情的积极分子被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这一方面壮大了党的力量,但同时也使革命队伍的思想意识复杂起来。因此,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特别是帮助新党员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达到共产党员的标准,成为巩固我党的一个重要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为回答这一问题而写作的。他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实际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系统地提出了共产党员的修养理论。深刻地论述了共产党员在改造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特别指出了修养同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密切关系,强调了实践和理论学习对共产党员修养的重要性。它是毛泽东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伟大的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经典性的不朽著作。
据考证,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报告在1939年八九月由《解放》刊出,11月7日由延安新华书店首次出版单行本后,一些地方即开始翻印。1943年《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被编入《整风文献》出版后,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纷纷翻印,翻印本不仅渗入国统区,而且也在香港和国外流传。现在中央档案馆的该书早期版本就有12种。1949年的第一次修订本到1952年就发行了近70万册。1962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次修订本,至“文革”前,印数竟达1800多万册。几十年中,该书先后印刷了数十次,还有英、日、捷、荷、西班牙等多种译本在数十个国家发行。人们赞誉它是“一部培养合格的成熟的共产党员的教科书”。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每一位追求进步、向往真理的青年的必读书。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其影响之深,传播之广,在马列主义著作史上也是罕见的。今天,仍然是每位党员同志必备的读物。
&n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