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饮水思源——纪念周总理诞辰120周年暨视察大名县52周年座谈会(组图)
2018-03-07 16:51:09
作者:王培杰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链接:《永久的怀念——记周总理视察大名前桑圈》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总理离开了我们。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后的很长时间里,人们纷纷发表文章来纪念这位历史伟人。尤其是聆听总理教诲、亲感总理温暖的人们,那怕是短暂的一瞥,人们无不蘸泪成书或直抒胸臆,或曲诉衷肠以寄托他们的哀思。然而,周总理深入我县视察前桑圈的史实,当时竟没有一篇纪念文章得以在电台、报刊播发,大名县人民深以为憾。为此,作者走访了罗纪安、张文广、鑑锡凤等数十位曾亲厉其事的老同志,辑成此文,意在播诸今世,留及后人,以作永久的怀念。
    ——题记

    一九六六年春天,正当河北省遭受严重干旱的关键时刻,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方八省、市、区的抗旱会议上,提出要直接抓我省的抗旱打井工作。为了正确指导抗旱工作,周总理于四月上旬亲自来到久旱不雨的邯郸搞调查,在视察有关地方后,周总理来到了大名。

    这是大名县人民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一天。

    一九六六年四月三日下午三时许,有若干辆“北京”牌吉普车缓缓驶进县委大院后,停在了县委会议室前,敬爱的周总理从一辆车上走下来。他身着深蓝色上衣和灰色的裤子,脚穿一双微微发白的半旧皮鞋,那胖瘦适中的颀长身影,慈祥和蔼的面容,那睿智机敏的眼睛以及那超凡的气质和潇酒的风度,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周总理微笑着,亲切地同近前的人们一一握手问好。

    在人们的簇拥下,总理走进了县委会议室,当人们要总理坐沙发休息的时候,总理谢绝了,他顾不得稍息片刻,就要去杨桥公社前桑圈村(即后来有名的“三可怜”村),说是“要先看一看”。

    吉普车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行驶着。也许,总理太劳累了吧,竟在颠跛的汽车里静静地睡着了。

    当周总理来到前桑圈大队的办公处时,已是下午四点钟了。前桑圈人民为了更好的招待总理,他们找来了最好的小凳子和一个罗圈椅子。当人们清总理坐椅子时,总理却对陪同前来的邯郸行署专员周吉福说:“当家子,你坐嘛”说着就首先坐在了小板凳上。然后兴致勃勃地问:“这个村叫什么名字?”县委领导回答:“前桑圈。”又问:“为什么叫桑圈?”这时,前桑圈贫农代表靖洪绪接过来答道:“据老辈人说,这个村过去种桑树多,因此得名。”总理听后高兴地说:“对呀,这话很有道理嘛。”又握着靖的手问:“今年多大岁数?”靖洪绪说“六十八岁”。总理亲切地说:“我俩同庚啊。”总理又问:“谁是鑑锡凤?”前桑圈女支书鑑锡凤回答:“我是”。总理详细询问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又问:“上过几年学?”鑑锡凤说没上过学,总理说:“要好好学习文化,要下决心学,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就学三百六十五个,你在家虽说是家长,孩子也可以当你的老师嘛。”鑑锡凤当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述,她表示一定不辜负总理的期望。接着,她向总理汇报了前桑圈大队的基本情况。

    当总理听到前桑圈大队年产量不超过一百五十斤时,总理说:“少得可怜啊。”当总理了解到社员日工值只有五分钱时,总理心情沉重地说:“低得可怜啊。”他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要把他们的话牢牢记住。”

    总理沉默了好一会儿,问:“桑圈为什么这样苦?”这时,国务院驻桑圈工作组组长王德正说:“主要是井少,只有一眼深水井,也没配套。”总理说:“前桑圈的群众生活很苦,如果这井配不上套,困难会更大。”他对在场的县委领导说:“你们要想办法帮他们一下,尽快给他们配上套。”接着,总理又指示国务院驻村工作组说:“你们要搞三年,搞不好不要回去。”

    周总理详细询问了地、县的打井情况后,又问:“谁是杨桥公社书记?”杨桥公社书记张文广回答:“我是”。总理询问了杨桥公社的水利情况后又问:“前桑圈共有多少井?”张回答说:“一眼。”这时,国务院工作组的同志插话:“还有井,可惜废置不能用了。”总理听后严肃地对张说:“我在北京不了解桑圈的情况,犯了官僚主义错误情有可原,你在杨桥公社怎么不了解桑圈的情况?”

    也许,是张第二次见到总理的缘故吧,总理这次批评了他。这位校级军官转业的干部,在疆场上从没有因为怕而出汗,这次,他不禁汗颜了。其实,他才到这个公社不到一个月时间。然而他并没有觉得委屈,当他看到总理那认真负责的态度,那求实的精神,以及总理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那么多情况时,他也就引咎自责了。

    在听取汇报过程中,由于总理的不断插话,以至水凉了都没顾得喝,当有人要泼掉换热水时,总理连忙说 :“不要泼掉嘛,现在的旱情这么严重,省一滴水可多增一颗粮。”当第二次给总理换水时,总理连说:“不凉。”竟端起来喝了。

    室内的光线渐渐暗下来,有人点着了一盏马灯,灯头大了些,总理说:“群众生活这样困难,灯头大了浪费油嘛。”并亲自捻小了灯头。快六点了,总理还在关切地询问着前桑圈的一些情况,尤其是群众生活,总理更是关怀备至,迟迟不肯离去。这时,有保卫人员示意总理,总理说:“怎么,现在就走?我来这里不容易啊,我还要看看那眼深井嘛。”

    周总理从前桑圈办公处走出来,发现有一处防震棚,于是就问:“那是谁搭的?”国务院工作组老王同志答:“是我们的。”(当时闹地震)问:“是谁让搞的?”总理身边的鑑锡凤忙说:“是县里通知的。”总理严厉地对王说: “一定要拆下来,等群众都住上了你们再住,你们是国务院的工作组,一定要给群众带个好头。”

    受到总理的批评,这位行之矻矻、言之默默的老王,感到十份惭愧不安,以至从帐蓬里出来时忘了穿外罩。总理见状,连忙拿起王的衣服说:“老王啊,穿上穿上,不然要感冒的。”说着亲自披在他的身上。

    总理迎着料峭的春寒,踏着高低不平的土地,健步如常,陪同人员竟难以跟上,人们暗暗称奇赞叹!总理一口气行走了三里多地,从村南到村北,看了小麦又看机井。在回来的路上,总理还再三叮嘱鑑锡凤学文化,鑑默默忍着饱含的泪水……

    突然,一阵叫号子声响起,前方不远的地方,一总理见一群人在抬什么,于是就问:“那是干什么?”鑑锡凤说是抬牛,总理好奇地问,“抬牛做什么?” 鑑说“牛饿得爬不起来。”总理微微叹了口气说:牛瘦得可怜啊。”“三可怜”村自此得名。

    总理视察完毕,就要走了。这时,前桑圈的群众纷纷围过来,他们多么想见一见敬爱的总理呀!总理知道他们的心情,薇笑着同他们握手。当总理同饲养员鑑锡之握手时,总理说:“你辛苦了,你要想办法喂好牲口,它是农民的宝啊。”鑑锡之的手被总理紧紧握着,他刚刚抬牛回来,手上还沾着牛粪,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中一个劲的流泪,只是心里千万遍的感慨:这就是周总理么?想我鑑锡之年过七十,因长年害眼病人都喊我“二烂眼”全村人哪一个不嫌我脏,有谁愿挨我的边呢?可总理您……他不由得唏嘘起来。

    当总理走到一个名叫张女的面前同她握手时,这位当时只有十七岁的青年却惶惑了,她把伸出去的手又缩回来,总理笑了,说:“怕什么嘛,说不定我们以后没机会了。”张女后悔极了,她整整哭了一夜,把眼睛都哭肿了。总理说对了,因为那次的惶惑使她遗憾终生。

    人们恋恋不舍地望着总理。总理说:“我有机会再来看你们。“直到上了车,还频频向人们招手致意,人们依依惜别的脸上挂满了泪花。

    车子徐徐开动了,土路上扬起微微黄尘。

    再见吧——总理!人们心中默默。他们在祈祷,保佑总理一路平安!这时,跑过两个人,他们气喘叮吁,满头大汗。这是两位国务院工作组的“小字辈”因公一时外出,当得知总理来看她们的消息后,就急忙赶回来。她俩听说总理刚走,一种怅然和失落感油然而生,她们日日夜夜都在等着这一天啊,何以如此福薄!她俩遥望着远方荡起的尘土,懊悔得放声大哭……

    周总理当天住在大名县委,连夜听取了县委领导同志关于打井抗旱工作的情况汇报,很晚才散会,可是,当有人起大早的时候,总理屋里的灯还在亮着,总理于四月四日上午八时许离开了大名。

    总理这次来桑圈视察工作,在桑圈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惊异,又深感奇妙和幸福。家家户户传颂着关于总理的美谈,人们在细细品味着、谈论着。“你见到总理了?”“见到了。”“瞎吹!我怎么没看见你”“我还没看见你呢。”“你同总理握手了吗?”“那还用说!”“不对吧,那时你在家里。”“你才在家里呢!”就这样,人们常常以见总理而引以为豪,而那些没见到总理的,觉得受了莫大委屈。

    “文化革命”很快在全国蔓延开来,国务院工作组随之撤走。周恩来,这个国家的擎天柱,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他勉力支撑,再也无暇抽身了。

    前桑圈人民,只有在银幕上看到总理时,他们才感到一丝安慰。他们理解总理,总理太忙了,你看,电影上的总理不是瘦了吗?有人肯定而沉重地说:“总理瘦多了。”

    然而,总理一刻也没忘记桑圈人民。一九七三年,总理在百忙当中,委托国务院事务组组长王观澜同志到大名看望桑圈人民。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总理不幸逝世的恶噩传来,桑圈人民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

    后来,人们说,就在总理逝世的当天晚上,有一颗巨大的明星殒落了。它在桑圈的上空划了个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甚至在它殒落许久许久,其余辉还不肯逝去……    

    尾记

    这不是“天人感应。”笔者很久以前也曾见到过类似人们描述过的流星景象。说到底,那不过是桑圈人民对总理崇敬、怀念的一种精神寄托而已。姑且做这样的比喻:在历史的长河中,倘若一个流星的殒落象征一个历史伟人消失,那么,又有哪一个伟人的星象能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星象比美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偿不是空中的“星”!如果你为人民办了好事(比如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这总不算勉为其难吧),虽不及总理的那颗“星”亮,但也会在人们的心目中闪光的。

    愿总理英灵,与世长存,与日月同辉!

    摘自《大名文史资料》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三八节赞美红军女战士(组图)
·下一篇:特稿:学习雷锋好榜样(组图)
·特稿:孙家大院:滕县保卫战第22集团军指挥部所在地?
·特稿:投笔从戎五十年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上)006——方志敏(图)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上)006——方志敏(图)
·特稿:学习雷锋好榜样(组图)
·特稿:湖南芷江佰瀑峡迎来佰花节第一批旅游大巴团队游(组图)
·特稿:三八节赞美红军女战士(组图)
·特稿:一张平北抗战照片的故事(图)
·特稿:开展红色教育 传承红色基因——青州市关工委推动“两史”教育向纵深发展
·特稿:央视4套播出《国宝档案——展翅之初 》系列节目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孙尚培:孙家大院:滕县保卫战第22集团军指挥部所在
特稿:孙家大院:滕县保卫战第22集团军指挥部所在地
共和国朱德元帅赋笔
回顾铁血雄师 开创民族希望——中央苏区(闽西)历史
纪念地领导参加中共中央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周恩来家风图片展”淮阴工学院巡展(组图)
特稿:投笔从戎五十年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上)006——方志敏(图)
闫西群:全国“双百”英烈谱(上)006——方志敏(图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上)006——方志敏(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