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我的奶奶戎冠秀
2017-12-05 10:36:35
作者:李耿成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我的奶奶戎冠秀是享誉全国的“子弟兵的母亲”,是爱国拥军的一面旗帜,她一生爱兵如子,对人民军队有着特殊的感情。著名诗人田间写的3千多字的长诗《戎冠秀赞歌》开头是这样写的:“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灯来,来照八路军”。这朴实的诗句为奶奶做了生动的题像。

    我3岁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经常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奶奶的谆谆教诲我时刻牢记,奶奶的模范事迹和献身精神不断地激励自己,慈详的奶奶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八路军开进了太行深处的平山县。很快,共产党提出的“一致对外,抗日救国”的口号传遍了每一个山沟,平山县迅速成为我党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的腹地。我的家乡下盘松村也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青抗先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我爷爷担任了村农救会主任。1938年2月,奶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下盘松村的妇救会会长、伤病员转运站站长,而且连选连任了好几年,从此落了个“老会长”的名,远远近近,一提老会长几乎无人不知。入党后,奶奶象变了一个人,除了关心丈夫和孩子,还特别关心村里的事情和来来往往的八路军,把做军鞋、做军衣、交公粮、出公差勤务、照料伤病员看得比自己家的事还重。1941年至1943年,日本鬼子对我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进行了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在反扫荡中,奶奶艰难地迈着小脚,带领妇救会员给前线的战士送水送饭;鬼子进村时,奶奶又担负着坚壁清野转移群众的任务,常常几天几夜不能合眼。

    一次,有位重伤员,头上被敌人砍了6刀,血肉模糊,奄奄一息,抬担架的都说没救了。奶奶先用温开水给伤员擦洗伤口,再敷上中草药。伤员牙关紧闭,喂到嘴里的水顺着嘴角流了出来,奶奶就用小勺,轻轻撬开牙缝,再用勺一滴一滴喂,半碗水足足喂了一个小时,过了一会儿,伤员慢慢睁开了眼,但是还不能说话,奶奶又喂了他一碗豆腐脑。看到伤员光着脚,奶奶就从我姑姑穿的棉衣里揪出一些棉花,为伤员包脚,终于把这名重伤员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分别时,这位伤员紧紧拉着奶奶的手,眼含热泪,连声说:“好老人,好老人,您比我母亲还要亲。”

    奶奶救护过的八路军伤病员不计其数,但救护邓世军的故事最具传奇色彩。1943年,邓世军在八路军老五团任连长。战斗中左胳膊负伤,还打摆子(发疟疾),住在白求恩大夫曾工作过的花木后方医院。敌人扫荡时,邓掉了队,和医院失掉了联系,被日本鬼子追赶,了弹在耳边嗖嗖地飞,奶奶冒着生命危险凭着熟习山里的地形,带着他摆脱了敌人,让他踩着奶奶的肩膀,藏进了秘密山洞,并在周围放哨,确认鬼子走了后,又给他找来吃的喝的和治疟疾的中草药。经过几天的细心照料,邓世军重返前线。

    巧的是,奶奶和邓世军都参加了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都做了大会发言。从奶奶的发言中,邓世军才知道反扫荡中救护自己的大娘,原来叫戎冠秀。奶奶发完言后,邓世军跑到奶奶面前致谢。奶奶说:“千万别客气!你们子弟兵为老百姓流血牺牲,谁谢你们了?”这次重逢他们才互相知道了姓名,才算真正认识了。奶奶非常关心邓世军,她抚摸着他身上的伤疤,问长问短,那么爱怜,那么慈祥。邓世军更是把奶奶当作了自己的母亲,见了面总有说不完的话。在这次大会上,奶奶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的光荣称号, 邓世军被授予“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奶奶和邓世军相处了数日,他们和“晋察冀边区爆破英雄”李勇三人合了影,还和边区首长刘澜涛、程子华、朱良才、宋劭文合了影,这珍贵的合影就是历史的见证。群英大会后,邓世军又给奶奶写了信,信中说:“……你是子弟兵伟大的母亲,我愿将我的枪端得平平的,瞄得准准的,去射击万恶的敌人,保卫你,保卫我们的晋察冀……”

    195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上,奶奶和邓世军又戏剧性的幸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亲人相见,分外亲热,象久别重逢的母子互相倾诉着千言万语。他们幸福地同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一起合了影。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的《子弟兵的母亲》,剧中人物邓世雄就是邓世均,老一辈结下的生死之交和鱼水深情,我们要代代相传,我和邓世均的儿子邓其平邓大哥亲如兄弟。天津武警学院矗立着奶奶和邓世均的“鱼水情深”的雕塑像,成为学院进行光荣传统的活教材,是军民鱼水情深的典范。

    村里成立了垦荒团,奶奶任团长,破天荒地打破了山区妇女不参加田间劳动的习惯。村里从来没种过棉花,可子弟兵不仅要吃而且要穿。为了更好地支援前线,奶奶跑几十里山路向人请教种棉方法。她选了阳坡地开出一块田,精耕细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秋收时节,棉花丰收了,满地的棉桃绽开了嘴,白花花一片。奶奶成为太行深处第一个种棉人。

    有了棉花,她又有了新目标——纺线织布。她利用到县里开会的机会跟房东学会了纺织技术,搬来下盘松村的第一台纺车。没多久,她把连纺车都没见过的大姑娘小媳妇培训成一批纺织能手。奶奶她们用自己的棉花自己的布做了第一批军衣。

    她挨门挨户动员妇女到识字班读书,唱革命歌曲,她向妇女群众宣讲抗日救国和妇女解放的道理,向她们宣传放足、剪辫子的好处,浅显易懂,声声入耳。妇救会会员李黑妮突然“病死”了,奶奶觉得可疑。她冲破重重阻力,不顾尸体腐臭,开棺验尸,并透过种种蛛丝马迹,查清了真正死因是其丈夫有了外遇,勾结淫妇将其害死。最终,恶夫淫妇受到严惩。妇救会员们更把奶奶当成了主心骨。在艰苦的环境里和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她带领妇女们,积极拥军支前,救护伤员,妇女们挑起了支前和生产的重担,妇救会员们做的军鞋,奶奶每双都要过秤,做军衣时,她要求单衣双线缝,倒勾针,棉衣要用新棉花,絮得匀,够份量。一次,奶奶发现有套棉衣是用旧棉花絮的,马上找到当事人。首先十分关切地问她儿子在华北联大学习的情况,以情感人,增加亲和力。随后转入正题说:“你这套棉衣摸着有点特别,是不是晚上做活儿没看清,絮错棉花了?咱们的儿子在外头抗日闹革命,万一穿了不好的棉衣,咱当娘的该多心疼啊!”当事人虽然自知理亏,但嘴上仍说:“我可是絮得公家发给的棉花,看在你的面上,我现在就换上我自己家的好棉花。”奶奶马上给她台阶下,说:“那我就先代表子弟兵谢谢你啦!”这样既照顾了当事人的面子,又保证了军衣的质量。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让人心服口服。由于奶奶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讲究方式方法,耐心细致,奶奶她们送的军衣军鞋,数量、质量回回数第一。

    在扩军大会上,奶奶第一个发言,她说:“我有3个儿子,全报名,验上那个那个去,都验上了都去!要是不嫌我老伴老,让他也给咱八路军喂马”。在奶奶的带动下,革命老区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着上战场的动人情景。我叔叔参军后多次立功受奖,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当时是炮兵连长)在往后的岁月里,奶奶又先后送4个孙子、1个外孙和1个外孙女参军,报效祖国。

    解放后,奶奶仍然时刻惦记着解放军,多次向边防战士赠送锦旗,写慰问信,到部门讲革命传统。每次到部队都带着针线,有空就帮战士们缝补衣服。奶奶爱子弟兵爱到骨子里。在我7岁那年,清明节奶奶带我去给我太姥姥上坟,走到一个山坡地,奶奶停下来摆了一些祭奠品,我很奇怪,奶奶告诉我,这里掩埋着一位八路军战士,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建军60周年前夕,奶奶同县妇联的同志一起做了双纳底布鞋,寄给了聂荣臻元帅。聂帅很快就回了信。信中说:“这双鞋虽然很普通,但它包含了老区人民的心意,是军民鱼水情的结晶。”聂帅把这双鞋摆放在自己住室的茶几上,寄托了对奶奶的无限怀念之情。

    奶奶一生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堪称楷模。一块一尺见方的坐垫,竟是用80多块碎布头缝成的。它就是奶奶留给我最好的纪念物。

    1944年2月,她老人家穿着补丁撂补丁的衣服出席晋察冀边区“群英会”,会议期间,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胡朋撕下自己的衣襟给奶奶 缝补棉絮乱飞的袄袖。奶奶的大会发言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她的模范事迹得到代表们的高度赞扬。子弟兵为英雄的母亲而欢呼,妇救会员们为可敬的榜样而自豪。因聂荣臻司令员去延安准备参加党的七大,由副司令员程子华代理军区工作。大会闭幕后,程子华率领军区直属队全体子弟兵全副武装列队欢送奶奶,军区副政委刘澜涛、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亲自搀扶奶奶跨上大红骡子,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李志民牵着骡子缓缓从人群中穿过,军区首长派一个班的战士,护送奶奶一路回家。同时,军区《抗敌剧社》胡可、胡朋与画报社的摄影记者相随。这种“牵马坠镫”的大礼,表达了全边区子弟兵对子弟兵母亲无比崇敬和感激之情。这种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为群众“牵马坠镫”的举动史无前例。所以,在全边区一时传为佳话并流传至今。几十年来,在场的人们至死永远铭记着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景。喜讯通过电话传到县委,县委立即通知沿途村庄组织群众夹道欢迎。当奶奶骑着大红骡子进入平山县境两界峰时,妇女们扭着秧歌,儿童们打着霸王鞭,民兵自卫队扛着步枪、红缨枪,列成整齐的队形,敲锣打鼓,高呼口号,热烈欢迎奶奶光荣归来。奶奶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奶奶在家庭会议上提议:获奖的一匹布分成36份,分给全村30多户贫雇农做鞋面,把奖励的骡子供全村乡亲们搞生产。这一提议得到了全家人的赞成。而奶奶仍穿着破旧的衣裳。

    全国解放后,县政府要派小汽车接奶奶进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奶奶为了给国家节省汽油,骑着小毛驴到县城再换乘公共汽车。1954年,上级发给奶奶一套灰卡叽布制服,她老人家只有进省城或上北京开会时才舍得穿,平时总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奶奶说:“当了人民代表,更不能脱离群众。国家不富裕,我们应该多为国家分忧。”

    1986年农历9月29日,是奶奶的90大寿。我们兄弟姐妹和姑姑从北京、邯郸、张家口等地赶回家团聚。奶奶对我们说:“我死后一定要火化,丧事越简单越好,千万不要铺张浪费。”     她还亲自做了寿衣,里子是旧粗布,还打了补丁。石家庄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朱连永看着这俭朴的寿衣,眼含热泪说:“戎妈妈把心血都用在了我们身上,就是不顾她自己。”

    是她老人家手头紧吗?不是。国家每月发给她50元生活补助费,逢年过节,部队首长和省、地、市、县的领导同志还带着慰问品去看望她。我两位姑姑和我们兄弟姐妹也时常不断地给她寄些零花钱。就山区农村来说,算是很富裕了。但奶奶依然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她说:“生活上越是富裕,越要坚持勤俭节约。”

    奶奶还经常教育我父母和姑姑艰苦朴素不忘本,教育我们兄弟姐妹不要讲吃讲穿。我结婚时,乡亲们问奶奶:“您的大孙子结婚,送点什么呢?”奶奶回答:“一把锄头,一把锨,回家就下地干活儿去。”她老人家还开导我妹妹李秀玲:“等你结婚时可不要跟她们学(指某些人大操大力,铺张浪费)。”妹妹听奶奶的话,结婚时,一分钱的彩礼也没要,只买了几斤糖果和瓜子招待客人。

    奶奶勤俭节约体现在一点一滴上。她要求我们“吃饼不能剩块,吃饭不能剩底,吃米不能掉米粒”。时代在前进,生活在改善,但这“三不能”的家训永远不过时,我们要代代相传。

    最使我不能忘记的是,1964年,我要到离家60多里的上文都中学读书。临走时,奶奶送我一个刷牙缸,并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外出开会时用过的,虽然旧点,但还能用,你要记住:只有好好学习,勤俭节约才有出息”。40多年过去了,无论在学校、部队,还是在工厂、机关,这个刷牙缸一直伴随着我。尽管刷牙缸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字样已有些模糊,我却视若珍宝。

    她看到村里穷,小学校舍低矮破旧,孩子们没地方念书,就把土改时分到的五间大瓦房无偿地让给了学校,自己搬到坡下两间小平房去住。奶奶还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给小学买了皮球、万花筒等玩具,供孩子们玩儿。对此,我们兄弟姐妹最初不理解,还埋怨奶奶。奶奶说:“光自己玩儿有啥好?大家一起玩多开心!”

    我二弟李雄飞从部队复员回村后,村干部说:“雄飞当兵回来了,您跟领导说说,给雄飞在外边找个事吧!”奶奶说:“家里外头一个样,都是给国家干事,我这一辈子不是都在村里嘛,咱不能给国家添麻烦”。二弟听奶奶的话,安心地在村里扎了根。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毛泽东是怎样对待地主的
·下一篇:特稿:李耿成讲述奶奶戎冠秀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及自己在毛主席身边做警卫员的幸福故事
·特稿:闽台抗战风云(组图)
·特稿:“中国红村网云数据平台建设”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2017年度“互联网+中华文明”示
·特稿:七绝·摩苍古寺(组图)
·特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举行年会深切缅怀新四军老战士(组图)
·特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2017年年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隆重召开(组图)
·特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2017年度工作报告(组图)
·特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十周年快乐(组图)
·特稿:“志愿者讲红色安源”第四期:罗运林为您讲述——巍峨壮观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
·特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红色文化演出走进萍乡学院(组图)
·特稿:从吕梁山“三绝碑”下缅怀贺龙史话(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闽台抗战风云(组图)
汤家庆:闽台抗战风云(组图)
特稿:闽台抗战风云(组图)
红岩联线管理中心:“中国红村网云数据平台建设”成
特稿:“中国红村网云数据平台建设”成功入选国家文
特稿:七绝·摩苍古寺(组图)
陈龙狮: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举行年会深切缅怀
特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举行年会深切缅怀新
陈龙狮: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2017年年会在首都
特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2017年年会在首都师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