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往事历历忆双亲(组图)
2017-04-26 15:08:24
作者:刘运勇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六、在八年抗战中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父亲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战,担任归国留日学生训练班少将副总队长。其后获程泽润举荐,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役署专员。1938年,“长沙大火”后,父亲任陪都重庆卫戍司令部少将参议(司令为刘峙),兼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

    为调查研究战时经济状况和日军在沦陷区对中国的工矿企业、矿产、粮食、纺织原材料、黄金白银,以及文物古迹等的破坏和掠夺情况,国民政府于1941年春在重庆设立“特种经济调查处”,由陈立夫主持,蒋介石指定陈介生(1903~1971)任该处处长。陈介生为四川南部县人,黄埔四期生,曾留学德国,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特种经济调查处设在重庆神仙洞郭勋祺公馆内,有电台,设秘书室和三个科。父亲因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学习国防经济,所以被委任为第三科科长,其工作是将第二科秘密派往敌占区的外勤人员所调查的资料,经分析研究后,分类统计归档、妥善保存,以备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为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的根据。

    其后,父亲调往成都,任四川省保安处政治部少将主任(后改为四川省保安司令部),兼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一期教育处高级教官以及军校训导处教务科聘任教官等职。

    在赴成都途中,父亲赋诗云:“行行渐觉乡音近,草木山川若有情。仍是清风盈素袖,依然绿水绕官城。尚馀豪气吞湖海,无复闲心对酒觥。独上高楼凭怅望,神州版荡寇纵横。”

    父亲曾为子女解释之所以要写“仍是清风盈素袖”,是因为自己为官清廉,无半亩田地,仅有南京一宅,回到成都,全家老小只有借住好友乔诚(1905~2005,曾任成都市长)在少城窄巷子48号的房子。而父亲在南京时的邻居程沛民(号泽润,四川隆昌县人,陆军中将,1894~1945),在抗战期间任军政部兵役署长时,却因贪污腐败,休妻另娶生活奢侈、擅长敛财的上海舞女余慧芳为妻,被蒋介石以“办理兵役,贪污舞弊,虐待壮丁”的罪名,在其满50大寿的生日宴会上被逮捕,旋即被枪决。(父亲其时因兼任兵役署专员,深知其内幕,曾给全国政协文史办撰写《兵役署长程沛明之死》一文,收录在《民国高端群像》一书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

    1948年父亲任川滇黔绥靖公署政治部代主任,据《黄埔三期生研究》一书,这是父亲“生前最高职务”。

    父亲在南京时认识孙中山陵园警卫处处长马湘(精拳术,曾任孙大元帅侍卫长,经马湘介绍加入洪门会,从而结识“洪门大佬”司徒美堂(1868 ~1955年)。洪门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秘密组织。司徒美堂是爱国华侨领袖,也是世界洪门昆仲景仰的洪门元老。1943年,父亲任四川保安处政治部主任时,便在成都开“虎字号泰华山忠义堂”,加入者有军政界、商界,以及僧道等,常在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和城北文殊院开展活动。因二仙庵的退院方丈王福阳和孙方丈、文殊院的方丈圆照也秘密加入了洪门;此外峨眉山报国寺方丈果玲,乃至南京灵谷寺方丈与善,都与父亲深相结纳,都是洪门中人。1946年上半年,父亲曾与司徒美堂商议组织洪门党,未结果。

    父亲之所以要加入洪门,又在四川发展其组织,是因为“七•七”事变后,抗日军兴,马湘对他说:“现在日寇侵占中国大半个领土,祖国危机,甚于明末,你是四川人,应本洪门大汉族主义精神,开山立堂,团结志士,抗日救亡,兴华灭倭……”。

    七、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5月,父亲任川北剑阁区辖十个县的行政督察专员,曾委派一批“洪门兄弟”担任川北剑阁区要职;一度还曾与逃往汉中的胡宗南联系,企图在西南与解放大军顽抗。父亲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不识时务,国民党反动派大势已去,自己还在“作邯郸梦的幻想,走上剑门关时,诗兴大发,竟发狂吟,口占《剑阁吟》五律四首:

    (一)剑阁雄天下,峰高夕照多。水流花送影,林静鸟传歌。世乱严金铎,时平走玉珂。雄关凭镇守,挥剑动山河!
    (二)剑阁雄天下,千峰拜马前。举头搔北斗,俯目看秦川。栈道思飞将,残碑仰昔贤。由来征战地,遗垒尚依然,
    (三)剑阁雄天下,益州第一关。马冲云影重,剑引月光寒。古柏英雄气,山花壮士颜。扬鞭驱楚粤,走马定幽燕。(剑阁沿途古柏,传说张飞种植,人俱呼为“张飞柏”。)
    (四)剑阁雄天下,山川起壮图。虚怀光日月,侧目看江湖。艮震随心转,乾坤要手扶。苍生如可救,何必圣人徒。”

    旋即川东、川南相继解放,情势日迫,父亲请朋友张秀熟代他与解放军联系,于1949年12月中旬在川北江油通电起义。1950年调重庆西南军区军政大学高级军事研究班学习。按照当时对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政策,当局已拟议安排父亲任相应高级职务,不知何故,却于1951年12月误判五年劳动改造。(1980年,解放军成都军事法院发文撤销了当年西南军区军法处的不当判决,见成都军事法院[80]刑再字第046号,1980年4月2日。)

    1957年春,父亲获释返家。当时我读成都七中高中一年级。全家人见父亲红光满面,体格壮实,甚为惊讶。父亲说,虽云“劳改”,却并未去劳改队,而是安排在重庆歌乐山战犯管理所学习,给中灶待遇,有时去重庆园林局苗圃莳花弄草,做盆景,因为当局知道他在日本学习过园艺技术。

    父亲安排在成都西城区政协参加学习,并任管理图书等杂事。他订阅《文史哲》和《历史研究》等杂志,关心史学界和哲学界的研究动向,学习马列著作,研究《易经》,撰写《易经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等论文,引起了著名学者“江陵才子”张圣奘先生(1904~1992)的注意,登门拜访父亲。张先生是湖北赤壁人,为明代宰相张居正的后人,精通9国语言,获得英国牛津、美国哈佛等名校的文学、医学、法学等5个博士学位;历任东北、复旦、震旦、交大、重大等大学教授,会教28门课程,曾为蒋介石讲授《易经》;解放后,受邓小平委托调查文物,发现了距今3.5万年的“资阳人”头骨化石;曾任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省参事、省文史馆特约馆员等职;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名扬中外的学者,人称“万能教授”。

    张先生与父亲意气相投,甚为契合,研讨学术,诗词唱酬往来。我至今仍保存着他赠父亲的诗:“尊酒吟酬慰岁寒,画里春风颜渥丹。高楼妙契经歌乐,野味频添鱼水欢(我陪父亲去桂王桥西街省图书馆宿舍拜访张先生,先生请人燉羊腿招待)。人物威仪辉锦里,文章奇氣老波澜。青山幽邃峨眉秀,万叠云岚订壮观。

    人文锦里气峥嵘,腕底风雷妙笔耕。汉剑龙腾朝灿烂,唐琴引剑夜飞鸣(张先生藏有汉剑和唐琴,自署居所为“汉剑唐琴楼”)。红心爱士劳三顾,青眼论文邃七情。整理乾坤新活计(指父亲劝其整理平生学问),好从人海订欧盟。  谦翁至契弥盛知音并订青峨之游赋诗以券焉并祈教政   癸卯(1963年)冬 江陵张圣奘再拜。”

    1958年“大跃进”开始,全国争放高产卫星,不仅粮食每亩产量可以“上万斤”,连歌颂大跃进的诗歌也要“放卫星”,学校和地方各单位都要比谁写的多。因此父亲又被黄瓦街办事处请去协助办诗歌壁报。

    父亲常去红光路茶馆喝茶,在茶桌上摆了一个写字摊,代人写家信和诉状,所得的“润笔钱”用来作为茶资和请母亲吃小吃用。他喜欢制作盆景,在星期天常常带我们兄弟去杜甫草堂旁边的楠木林中挖掘野生虎刺,拿回家后,再配上云竹、金弹子、虎耳草和奇石,做出一些雅致精巧的盆景,摆放在红墙巷住宅的花园中,朝夕侍弄观赏,还引来一些人前来购买。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班上家住农村的同学说,家里不煮饭了,公社食堂敞开肚皮吃,大锅、大甑子蒸煮饭菜,连过路的人都能随便吃,共产主义生活开始了!又全民大炼钢铁,要“超英赶美”,农村“青壮炼铁去”,许多田地撂荒无人耕种。我就读的成都七中各班级也在工字食堂内外建起了各式各样的炼铁炉,有“猪嘴炉”、“朝天炉”等等,昼夜不熄火,学生轮流拉架架车去北门八里庄运废铁回来炼钢。很快,到了1959年就开始出现粮食、肉类、副食品短缺紧张,并实行城镇每人定量配给制,进入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

    我的一个弟弟很聪明,发明了手工做钥匙链的方法。他从收荒匠手里买来废旧铜丝,用尖嘴钳扭成铜链,配上挂钩和铜环,用硫酸液浸泡后,再用井水搓洗,就变成金光闪闪的钥匙链,拿到火车站候车室内外出售,一条两元或5元,很快卖完。因为那时候扒手开始多起来,人们为防止钱包被偷,就用钥匙链套住钱包的拉环,挂在腰间的皮带上。

    父亲也学会了做钥匙链,也亲自去火车站卖。人们也许想不到,这位白发萧萧的长胡须的老翁,当年竟是威震敌军的敢死队长和驰骋沙场的将军!想不到这小小的营生,居然极大的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丰衣足食地度过了三年困难饥荒时期。

    八、在“文革”狂飙中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狂飙突起,“破四旧”抄家打人之风炽盛,当时红卫兵来我家时,看见家里有周恩来总理写给父亲的亲笔信,不再气势汹汹,很客气的对父亲说:“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好好改造!”之后连续3年都安然无恙,殊不知在1969年4月,“九大”召开后,动乱已渐趋去平静时,却因为我的一个参加红卫兵组织的弟弟和厂里造反派发生冲突,而遭该厂造反派报复,将吾家赶出家门,父亲珍藏的许多书画文物惨遭洗劫,全家移居成都西门车站后面的金鱼村居住。吾家住九栋三楼2号和3号。门外长廊中间有公用的洗衣、淘菜台和自来水。父亲很满意,可免于住在红墙巷时那种竹竿钩桶,从井中汲水之劳。更为意想不到的事,在“文革”极左气氛弥漫的动乱岁月中,这里竟是一派和谐安稳的世俗生活!邻居们都很友善,没有“积极分子”的监视,也从不通知开会学习。住房后面便是溪流淙淙的农村,天气晴朗时还可以看到西岭雪山。父亲写了一幅对联“窗临旷野风来远;家近郊原客到稀。”黄稚荃先生在街上遇见父亲和母亲,两亲家互问动乱以来彼此遭遇及儿女情况。当她知道父母移居金鱼村后生活安稳,还有做诗写对联的雅兴,非常欣慰,还夸奖父亲写的这幅对联。不久,她即托人给父亲送来两瓶北京“一得阁”墨汁作为“奖励”。

    父亲作《移居金鱼村茶馀戏笔四首》:

    (一)世事茫茫难自料,无端移住锦城西。窗临旷野风来远,家近郊原客到稀。(二)人生难得老来闲,野叟村童时往返。一幅窗前无墨画,宜睛宜雨看西山。(三)南窗寄暖北窗凉,冷热寒温共一房。最好清和新桂酒,春花秋月改文章。(四)舜不孝亲尧不慈,赫然盗跖哲人师。从来末世多狂论,意辨钟声未足奇。(盗跖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大盗。父亲此诗意在讥讽当时“四人帮”推崇法家,歪曲历史的荒谬。)

    九、打倒四人帮以后

    “四人帮”垮台后,国家拨乱反正,柳暗花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政府还发了红墙巷的住宅,父亲和母亲又开始参加西城区政协组织的学习。被平反后,1980年被聘为成都市政府参事室参事。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办又致函父亲,请他继续撰写提供文史资料。父亲陆续提供《赖心辉传略》、《范绍增几点侧写》、《周总理在黄埔军校的德教》、《第二次东征攻克惠州亲历记》、《黄埔军校革命历史纪念馆成立经过情形》、《兵役署长程沛民之死》、《参加洪门的亲身经历》等稿。母亲也与父亲合作,撰写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游曦烈士》、《回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赵一曼烈士》,分别发表在《广东文史资料》和《武汉文史资料》上。

    接着,1979年初罗瑞卿的长女罗峪华在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王振贤同志陪同下,来成都拜望母亲。一进门,罗峪华便拉着母亲的手亲切地说:“陈阿姨,我父亲去逝前,再三嘱咐我一定要去成都看望您,他老人家总是叨念着:唉陈德芸还活着!解放后她为什么不来北京找我呢?”原来罗瑞卿一直认为我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已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牺牲了。及至打倒“四人帮”后,他看到当年迫害他时,专案组的材料中有陈德芸不顾威胁提供实事求是的证词,方知她仍在人间,且为人处事的准则和刚直不阿的人格不减当年。在“文革”期间的1968年夏天,忽然有两位身材高大,从北京来的解放军军官来吾家,气势汹汹地要我母亲揭发罗瑞卿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表现和罪行。母亲不懼威胁,以当年宣传组长的身份,据实陈述罗瑞卿的优秀表现。

    罗峪华和王振贤用小车接母亲和父亲去成都东郊一座军用别墅(今五福村望江宾馆)小住一周,请母亲和父亲详述罗瑞卿青年时代在汉六期的这一段往事和当年军校的具体情况,用笔记录,又录音;他们返京后,父母亲又陆续寄去补充材料,再综合其他被访者如任白戈等人的回忆叙述,钩稽档案文献,由王振贤执笔,写成《罗瑞卿青少年时代》一书,1982年3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11月28日,父亲参加西南军阀史研究会四川分会成立会。这是当时西南地区一项重要的历史研究工作,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等省区共同商议,发起组织的学术团体,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四川省政协主席任白戈、省人大副主任、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秀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院院长陈文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历史学家、贵州省政协副秘书长、擅长诗词书画的韦瑞林先生(1912~1998)即席赋诗《参加西南军阀史研究会有感》:“三一年前扰攘天,神州遍处尽烽烟。西南军阀频勾结,亿万哀鸿岂偶然。曩昔风云皆变幻,今朝会议揭腥羶。要凭史笔作公断,后世深知今胜前。”

笔者(后排中)与双亲的合影

    大会组织者请父亲作奉和诗。父亲即席口占《参加西南军阀史研究会成立会即席感赋七古一章》:“血雨腥风三九年,人间何处望尧天。外患几被除球籍,内忧元元似倒悬。一朝大地风雷起,人民欢乐坐江山。风云际会春秋笔,简册留与后人看。”

    父亲和韦瑞霖的诗当即由会议秘书处打印散发与会代表。四川代表60多人中有许多老先生、学者都会写诗,之所以要请父亲作奉和诗,是因为父亲的诗才诗名已经为组织所了解。父亲文史功底深厚,尤喜作诗,早年即有《岁寒诗集》印行于世,颇得诗家如谢无量先生(1884~1964)、黄稚荃先生的赏识。犹记父亲游灌县,得奇石,请砚工琢成砚台赠谢无量先生。谢先生答诗云:“片石凭君作砚田,浮生似磨费周旋。端溪割紫聊同滑,歙岭嵌星未比坚。道德存心期守黑,文章脱手任成烟。不修边幅存真璞,相对神游太古前。”

    1979年4月初,日本著名中国文学研究家、“汉学泰斗”、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吉川幸次郎(1904~1980)率日本汉学家代表团再次访问中国,4月8日到成都杜甫草堂参观,父亲与四川大学缪钺教授(1904~1995)等陪同参观。吉川幸次郎作《游杜甫草堂诗》:“客人去后几朝移,诗里江山尚昔时。况值尧封新宪日,都无变幻大王旗。光风应逐游人转,博议皆为笺注资。万里桥西潭北宅,顾听春雨慰幽期。”父亲作《奉和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步原韵》:“神州仙岛互推移,并驾齐驱正及时。异代相亲衣带水,同心共举友谊旗。文章大块无畛域,风雅草堂绝妙资。呤罢华章订后约,樱花重放晤钟期。”

    吉川幸次郎是日本“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荣誉中度过一生,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与社会》、《陶渊明传》、《杜甫笔记》、《中国诗史》等,尤以元杂剧研究、杜甫研究的卓越成就著称于国际汉学界。1974年,郭沫若率文化访问团到日本,翌年,日本政府派吉川幸次郎为日本文化使节代表团回访中国。

    父母亲常和黄埔同学陈季让、胡兰畦、先大启、杨国才、胡秉章、任星炳、姚国俊,以及篆刻家高少儒、画家刘既明等老友交往。

    陈季让(1905~1988)是陈毅元帅的胞弟。陈家以孟、仲、季排行。大哥陈孟熙,二哥陈仲弘(陈毅),陈季让是老三,他们和堂兄陈修和称为“陈家四杰”。陈家兄弟虽然各自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在危难之际却倾全力保护和掩护从事革命工作的陈毅。

    在一次聚会中,陈季让赠母亲诗一首:“曾忆同窗武汉时,江山壮丽共支持。工农革命荣昭代,贫雇翻身鄙旧规。只恨当年缘法浅,惟欣晚景时相宜。羡君夫妇新天里,相与亲逢大治期。”母亲步原韵奉和陈伯伯诗一首:“谈兵纵武忆当年,欲挽乾坤共护持。汉上风云祛旧习,胸中韬略焕新规。何期大浪淘沙后,喜颂春风化雨宜。如梦如烟成往事,桑榆晚景勉相期。”

    我对陈伯伯的诗中“缘法浅”不解,他笑着说:“这是恨自己当年未加入共产党,未像二哥(陈毅)那样为革命干出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因此遗憾。”应我的请求,陈伯伯还把此诗用苍劲的书法题写在我的纪念册上。

    十、江楼千古望江流

    1980年为庚申年,当年中秋节前,父亲收到中共市委统战部、成都市政协,市委对台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出的请柬,邀请参加9月23日晚7时在望江楼公园的中秋赏月茶话会。附精美的坐席笺,编号为3。组织上事先安排父亲在茶话会上朗颂诗作,以摄入电视镜头。

    父亲作《庚申中秋怀海外旧友》诗,用隶书写在一张六尺宣纸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交。今夕复何夕,同度此良宵。钟山松柏长,两鬓各已霜。春花秋月夜,游子应思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胜似春光好,万里共婵娟。当年游钓处,今日百花妍。神州山河壮,千里响杜鹃。”

    9月23日,傍晚时分,市参事室派车来接父亲,又驶到盐道街接黄稚荃先生。黄先生也事先写好一诗:“良宵佳宴桂兰丛,渺渺予怀秋又中。楼外江流通淡水,楼头明月照基隆。金瓯在手宁容缺,游子离家讵克终。遥想台澎庆佳节,天涯倦客此心同。”

    椐当年在市委统战部工作的凌锡无同志讲,这是打倒“四人帮”后,成都市第一次举办的中秋茶话会,邀请了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还请来了歌唱家郎毓秀、川剧名演员周企何、北京著名相声演员赵振峰、赵世忠表演节目。
这是“拨乱反正”后一次盛大隆重的聚会。傍晚,园内张灯结彩,华灯齐明,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记者、摄影摄像师早已等候在园中。

    据黄稚荃先生和凌锡元同志回忆,父亲步入园中时,市委书记熊宇忠迎上前去,紧握父亲的手说:“恭喜您,刘参事!”原先是省上准备聘任父亲为省府参事,经熊书记的建议和要求,改任市府参事。因父亲系黄埔三期生,长期在军校任高级教官,又曾留学日本,虽年届八十高龄,但身体健朗,头脑清晰,多才多艺,作相应的政治安排,有利于开展对台统战工作。

    岂料父亲在茶话会开始前即中风倒于园中,被市电视台记者余构文发现扶起。此时父亲尚未完全丧失意识,他将准备在晚会上朗颂写在宣纸上的诗交给他;华西医科大学曹钟梁教授旋即跑来施救(曹教授也应邀出席晚会),市委统战部赵炳耀部长派人派车并亲自急送川医(今华西医院)抢救,稍后即病情恶化,于当晚零时逝世。

    父亲灵堂设在红墙巷15号,生前好友纷纷前往悼唁。陈季让先生作挽诗《克谦学长逝世纪念》:“献身北伐建奇勋,黄埔同窗羡使君.总理垂青留巨影(指父亲参加第二次东征有功,周总理赠照片当面奖励之事),刘郎深感遇知音。兵机莫测苴缭业,友谊推重管鲍情。四世同堂皆建树,多年宦海共浮沉。诗成珠玉开前境,笔下龙蛇失旧型。同沐恩波兄早逝,哀哀老友恸哭声!”

    任星炳先生(黄埔六期,军校教官,抗战期间任第二战区政治部少将主任)的挽诗为:“(一)五十年来患难交,扬鞭跃马洛阳桥。连天烽火芦沟月,血雨腥风满战袍。(二)卌载生离两不知,归来白发又题诗。草堂旧地重回首,笑指梅花说成痴。(三)热泪纵横哭逝翁,望江楼上感恩隆。那知跨鹤先期去,遗恨台湾未大同!”

    与父亲同时被任命为市参事,又是父亲在南京军校共事的胡秉璋先生的挽诗为:“紫金山顶欣聚首,芙蓉城里别音容。昔日玄武同欢乐,今朝望江与人愁。身世茫茫难自料,空花朵朵付东流。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能到土丘!”

    罗瑞卿长女罗峪华与解放军总政治部通信部王振贤(《罗瑞卿青年时代》的作者)给市政府参事室刘骞先生治丧小组发来唁电。罗峪华又专函慰问母亲:“德芸阿姨:惊悉刘骞叔叔不幸逝世,十分悲痛,请阿姨节哀,不要过于悲痛。你的年纪也不小了,还要打起精神来,多给后代写点历史回忆录,以给后人留下精神食粮。自然的发展规律是无情的,人老了总归有这一天。因此望你多保重身体。妈妈重病在身(肺癌),不能前往参与刘叔叔的葬礼,同时她也不在北京。我一定写信告诉她这件事情。我现在正赶翻译一篇稿子,因为《译丛》杂志要的,时间有限,也不能前往。对刘叔叔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对阿姨表示亲切的慰问。 祝秋安 罗峪华80.9.29”。

    10月3日,市政府参事室和市委统战部举行追悼会。市参事室刘益民主任致悼词,肯定父亲在北伐战争中的历史功绩,特别指出父亲“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赞成拥护……积极参加省、市、区政协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吟诗题词,颂扬大好形势,并不辞辛苦,收集情况,撰写四川、广州等地有关文史资料……虽年逾古稀,仍念念不忘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经常撰写对台稿件,直到临终前夕,还继续为祖国统一大业进行宣传活动,为党和人民作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父亲突然谢世,对母亲打击很大。但她仍振作精神,强忍失去50多年伴侣的悲痛,积极参加省、市、区政协和省、市妇联组织的活动。1981年8月18日,东北烈士纪念馆致函母亲,请母亲为该馆正在编撰的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传记提供详细的回忆资料。母亲口述,由我整理的《回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赵一曼烈士》一文发表在《武汉文史资料》1983年第6辑。

    1981年10月6日,母亲参加四川省妇联和省政协妇女组联合召开的各界妇女座谈会,母亲在会上发言(见《四川日报》1981年10月7日第一版)。

    大革命时期,茅盾(沈雁冰)先生(1896-1981)曾在武汉任《国民日报》总编辑,兼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指导员,他常常带领女兵上街作种种宣传,在其早期著作《动摇》中有“不带男兵带女兵”的诗句即指此。1980年10月,我给茅盾先生寄去母亲应广州博物馆纪念馆所写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游曦烈士》,当年11月26日和12月21日,茅盾先生的儿媳妇陈小曼(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给我覆信,说沈老已看了母亲所写的回忆录,他十分感谢。

    1982年元月19日,母亲应邀请参加省、市妇联、省、市政协妇女组联合举办的各界妇女迎春茶话会,并有会上赋诗发言。鉴于当时城市的主要燃料蜂窝煤含硫量太高,污染环境,母亲在西城区政协提出第62号提案,得到西城区第一商业局的重视,1982年3月12日复函:“决定调整现有蜂窝煤生产车间,扩大低硫煤的生产,保证质量,以减少城市污染。”

    杨尚昆的亲戚杨尚植住在红墙巷,是吾家的邻居,他和母亲相互关照,常一起去西城区政协(当时在西玉龙街)参加学习或开会。我也曾陪母亲去看望亲家(我大姐运慧的干妈)黄稚荃先生……。

    1985年9月14日,母亲去世。罗峪华从北京发来唁电:“惊悉德芸姨娘逝世,十分悲痛!愿她老人家安息。望你们全家节哀!”双亲挚友,在抗战期间把窄巷子48号住宅借给吾家居住8年的乔诚先生前来悼唁题词:“佐夫教子育才,爱国堪称楷模。”黄埔同学任星炳(1904~?),挽诗云:“难忘革命忆萍踪,女将如云意气雄。黄埔精神忧国泪,相夫教子满门忠。  德芸同学贤嫂千古。”

    双亲合葬于成都凤凰山公墓,当地人呼为“将军墓”,墓碑两侧照壁镌刻着父亲在1978年所写的两首《金婚感赋》诗:

    五十韶华付等闲,分明非梦亦非烟。
    悲欢离合闲滋味,辛苦艰难失旧颜。
    红袖添香虚夜月,画眉韵事愧当年。
    金戈铁马空回首,鹤发童颜仔细看。

    汉上欣逢金石交,状元春色上眉梢。
    高歌不用空回首,凤翥龙翔处处娇。

双亲合影(1980年)

    参考资料

    1、《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2、《黄埔军校第三期生研究•刘骞传》,陈予欢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3、《罗瑞卿青少年时代》,王振贤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一版。
    4、《新都县志•刘骞传》,1994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5、《涪陵市志•陈德芸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6、父亲给省、市政协统战部所写有关材料及双亲撰写的文史资料。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关于父亲魏思文在文革中牺牲若干问题的声明(组图)
·下一篇:特稿:三沙卫视记者走进海纪馆专题采访(组图)
·特稿:江津双福新区为“三三一惨案”牺牲烈士冉钧立传 再现英烈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特稿:罗炳辉将军精神座谈会暨人民的功臣——罗炳辉将军事迹展在云南隆重举行(组图)
·特稿:“魏驰卓 韩秋来 姜兴达 墨行帝都—豫冀中国画巡回展”开幕式在河北美院举行(组
·特稿:广东《南雄中央苏区县宣传栏》开栏(组图)
·特稿:常德高腔《帅孟奇》在京成功演出 广受好评(组图)
·特稿:常德高腔《帅孟奇》在京成功演出 广受好评(组图)
·特稿:重温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精神
·特稿: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开展炭子冲小学青少宫结对帮扶活动之五——趣味课堂“每个孩子
·特稿:五律·户撒刀(组图)
·特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征集公告(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罗静雯:江津双福新区为“三三一惨案”牺牲烈士冉钧
特稿:江津双福新区为“三三一惨案”牺牲烈士冉钧立
刘珑摄影作品欣赏(组图)
李雄摄影作品欣赏(组图)
田野摄影作品欣赏(组图)
金胜:罗炳辉将军精神座谈会暨人民的功臣——罗炳辉
特稿:罗炳辉将军精神座谈会暨人民的功臣——罗炳辉
“魏驰卓 韩秋来 姜兴达 墨行帝都—豫冀中国画巡回展
特稿:“魏驰卓 韩秋来 姜兴达 墨行帝都—豫冀中国画
广东《南雄中央苏区县宣传栏》开栏(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四野后代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念进军东北七
特稿:海棠依旧香如故,一代伟人周恩来——电视剧
特稿:走进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啊,摇篮”团纪
特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子弟联谊会在海军四招举办
特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
特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红军母亲蒲文
特稿:革命后代举行2016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纪念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
特稿: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召开(组图
特稿:纪念开国元勋高岗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